其一、这次新法没有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后导致了社会基础的丧失 。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敛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
就说推行青苗法,全国各地府道州县人不分贫富,地不分优劣,更不管老百姓想不想、要不要,一律强行摊派高息贷款 。按新法规定,贷款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原本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变成了一种官府垄断的高利贷 。而且,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还要更高 。
这无疑给百姓的脖子上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他们还没种上地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粮食还没收上来,官府就派人到各家各户催要贷款本息 。有钱拿钱,没钱就拉粮食,若是没有粮食,就将人押入大牢,逼债索息 。老百姓为了还债,不得不变卖家产 。卖完家产,就卖儿卖女,有的甚至典当妻子 。结果造成了天下百姓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十室九空,民怨沸腾 。
其二、这次变法没有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决策,结果造成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 。
网络配图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
譬如说均输法 。所谓均输法说到底就是把民营企业改为官营企业 。古人说,安居乐业之道,在于农尽力,工用巧,商贾行流通 。而均输法一出,势必压抑商贾交流市易 。长此以往,商贸市易就变成了一潭死水 。如果一些官吏借法弄权,假公济私,则此法之害,猛于商贾的投机钻营 。
自古以来,变法之道赖于吏治 。而吏治之首要就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优则道通,劣则道塞,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官营代替民营,各地大量设置机构,增加官员,厚其薪俸,加其赏银,不仅使冗官没有减少,反而使冗官更冗 。这些冗官肥吏所耗经费大大超过了新法从富商巨贾手中夺回的均输之利 。而一些地方执法走形,把经营权暗里转与商贾之手,官吏挂名取利 。
市易法也是一样 。当时,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利,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 。因此他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市易法具体的办法就是,由朝廷设立“市易司”,控制商业贸易 。这个办法,是动用国家力量来平抑物价 。当然“市易司”也不是专做亏本生意,也是要赢利的,只不过并不牟取暴利而已 。比方说富户奸商一文钱买进二文钱卖出,“市易司”则一文钱买进一文半卖出 。赢利虽不算多,也能充盈国库 。然而,这样一来,所谓“市易司”就变成了一家最大的“国营企业”,而且是“垄断企业”了 。
- 揭秘曹魏占尽天下优势资源却无法一统天下
- 历史上女皇武则天晚年宠幸男宠的原因,真相竟然是这样的。
- 历史上三国最佳座右铭,除了曹操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是什么?
- 卫媪:西汉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仆
- 揭秘: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是何许人也
- 揭秘最牛的明代大臣之墓!官员到此一律参拜
- 太监一词的由来揭秘太监的由来及起源
- 清朝历史解密:清朝皇后这种职业年薪是多少?
-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比封神榜里的厉害
- 揭秘历史上的皇帝们缘何偏爱碣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