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是什么梗( 二 )


虽然有“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样的梗 , 但其实这里的传播者的作用不仅仅是复读机 。stem虽然源于当事人说的一件有趣的事或一句话 , 但就stem制作和传播而言 , 创作者并不占据最中心的位置 , 更重要的是被他人引用、演绎和传播的过程 。
用梗找圈子建立认同虽然《雪花飘飘》在国人眼里很好理解 , 但很多时候理解一个梗并不容易——正如高汉宁在《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一文中所说 , 梗的本质是压缩的语义模块 。对于一个职业梗 , 外人想不通 。当你说“都是大臣的错”“石头上的真男人”时 , 无疑暴露了次要属性;当你说“黄色长裙 , 蓬松头发”的时候 , 那么你已经确认了你的眼里都是追“京友”的人 。知道了梗和不梗的区别 , “扔梗”、“摘梗”、“玩梗”就能在小圈子里建立身份认同 , 建立起区别于其他圈子的群体文化 。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的作者迪克·赫布迪格认为:“尽管亚文化的形式存在个体差异 , 但亚文化的成员必须拥有共同的语言 。”不管你来自哪里 , 如果你能读懂它 , 你就完成了你的身份 。如果不能 , 就宣告沟通失败 。《梗与耍梗:ACG亚文化群的口头体裁与实践》一书的作者张千一看到 , “梗”的使用遵循了“说者(跟踪者)将核心要素从语境中抽出来重新阐释 , 听者(跟踪者)主动代入原语境中以博取一笑”的传播模式 。她认为 , 玩梗 , 一个人可以很快融入一个圈子 。
《梗文化支撑的DOTA2玩家社区》作者威卡教指出 , 梗是“相互认同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在分析“RUA”(在TI2冠军YYF的直播间里 , 每当对手的头被锤到就喊RUA)时 , 他解释说 , 这个词很受玩家欢迎 , 它不仅会出现在线上 , 也会用在线下社交场景中 。基本可以代替骂人 。按照作者的说法 , “一个拟声词 , 没有人会过分追求词本身的意义 , 而是在一个事情往往比较尴尬的社会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 , 然后通过‘玩梗’就可以解决 , 看起来非常容易被原谅 。”这样 , DOTA2玩家通过玩语言游戏 , 不仅可以确认彼此的身份 , 还可以获得自由感 , 实现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 。
早知道梗 , 早扔掉 , 早把玩 , 成了标榜自我身份的工具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写道 , 过去 , 人们可以引用卡夫卡和德里达的名句来标榜自己 , 他们的朋友在谈笑间都被深深打动 。但是 , 最近这招好像不管用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认为时代变了 , 现在还是要耍花招来显示自己在智力水平上的优越性 。
大卫·布鲁克斯梳理了从古至今人们“装逼”的方式——他说1400年到1965年有一个文化层次 , 最高层次是歌剧和艺术 , 最低层次是脱衣舞 。假装高人一等 , 只需要熟悉水平以上的内容就可以了 。到了20世纪60年代 , 人们不得不熟悉现代主义 , 谈论荒原 , 哀叹人类处境的空虚 。20世纪60年代以后 , 欣赏那些被殖民主义摧残的地区的文化和艺术是最有品位的 。这个时期的人喜欢在家里放一些自己永远不会相信的非洲或者泰国的信仰图腾 。
智能手机问世后 , 这一切都改变了 。今天为了取得话语地位上的优势 , 人们的方法就是玩梗 。当你跟别人学科学的时候 , “你不知道这个梗” , 一个人就能凸显出自己的高品味和见多识广 。但是当你在一两个星期后再次提起这件事时 , 大卫·布鲁克斯建议你不要显得兴奋 , 甚至不要表现出厌恶 。只有这样 , 你才能显示出你独特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 , 就是“早知梗 , 早输” , 这样才能永远站在趋势的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