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歌|每一次奔赴救援现场 就响起一曲生命赞歌

有着“东方百慕大”之称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位于九江市都昌县境内,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变幻莫测,自古以来沉船事件频发。在这片神秘的水域,有一群默默守护的水上搜救人。他们奔赴在搜救一线,乘风破浪,救助遇险船舶;分秒必争,解救失联船员。

赞歌|每一次奔赴救援现场 就响起一曲生命赞歌
文章插图
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救援队伍

赞歌|每一次奔赴救援现场 就响起一曲生命赞歌
文章插图
【 赞歌|每一次奔赴救援现场 就响起一曲生命赞歌】应急演练模拟抢救落水人员

赞歌|每一次奔赴救援现场 就响起一曲生命赞歌
文章插图
潜水员下水
近距离守护“老爷庙”的搜救队
自古以来,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就因沉船频发而闻名。
时间来到21世纪,一支驻扎在“老爷庙”水域的水上搜救队,默默守护着该水域的航行安全。作为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的两个基地之一,庐山基地日常24小时驻守值班人员保持在13至14人。
对于老爷庙水域特殊的水文、气象环境,救援人员自然了如指掌。
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熊武勇介绍,老爷庙水域位于庐山五老峰旁,地处风口,经过蜿蜒起伏的丘岭通道,与南面宽阔的鄱阳湖湖面相连,狭管效应下瞬时风浪巨大。
“以前船小,抗风浪能力差,且多以帆船为主,风帆靠风调整方向,容易被强风浪天气干扰;现在多以机动船为主,船舶更大,抗风浪能力更强。”熊武勇说,同时,江西省五大水系都经过老爷庙水域的狭长通道而汇聚,水流紊乱,变化无常。
局部瞬间的小气候变化难以预料,突刮大风,根本没有反应时间,这是最危险的时刻。
谈到过往许多神秘的“沉船之谜”,熊武勇解答道,“紊乱的水流下首先会把沉船周围的泥沙淘空,泥沙承受不住船只,船只就会往下沉。水流、流沙特别厉害,船沉下去以后很快就会被泥沙掩埋,船就很难找到。”
从庐山基地溯水而上,至老爷庙水域的水上直线距离,大概有7公里。“我们开船从基地出发,到老爷庙也要半小时的航程!”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二大队副大队长刘宣旺说,庐山基地目前有两艘船舶,一艘是搜救船,一艘是打捞起重船。有趣的是,这艘打捞起重船就是基地趸船,搜救队员的日常生活都在这座趸船上。“我们24小时待命,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接到搜救指令后,立即前往事故现场!”刘宣旺说,一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驻扎在庐山基地。
打捞沉船从一个月缩至三五天
刘宣旺的前辈,焦英山,曾是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前身单位--江西省水上搜救中心鄱阳湖分中心的资深潜水员,参与过多次沉船打捞。他感叹说,多年前,靠人工搜寻沉船的过程十分不易。
“水下毕竟不像陆地上那么好找,水中能见度低,视距短,在水下要了解周边环境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浑要靠潜水员自己摸爬。”焦英山说道,“水下的能见度是很低的,如果是浑水什么都看不到的,潜水作业基本上就像盲人凭经验摸。”他叹了口气。
回忆起10多年前奋战在搜救一线打捞沉船的经历,焦英山记忆犹新。
“因为特殊的水文条件,老爷庙水域的船沉下去后,很快会被泥沙和淤泥掩埋,我们采用抽沙方式排沙。但是如果工作速度不快,说不定今天抽完沙,明天抽沙的地方又被掩埋了。”焦英山有些感慨,2005年夏天的一次沉船打捞持续达40天。
焦英山说,当时打捞的是一艘载重4000多吨的采砂船,打捞船体,最困难的就在于船体排沙,沉船折断后,泥沙浸满船体空舱,只能依靠人工水下切割船体再放入抽沙管,工程量大耗时长。并且,当时正值汛期,水深达20多米,潜水员受水下压力限制,一次作业只能控制在1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