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治疗虚劳,医家有六不治是什莫( 二 )


3.输穴主治脾之疾患:“输主体重节痛” 。脾属土 , “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 , 水湿阻滞为患 。脾与胃相表里 , 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 , 如脘腹胀满 , 食欲不振 , 呕吐恶心 , 肢体浮肿 , 大便溏稀 , 就可以健脾和胃 , 运化水湿 。
4.经穴主治肺之疾患:“经主喘咳寒热”;肺属金 , 与大肠相表里 。“喘咳寒热” , 为邪袭肺王 , 肺失宣降所致 。其他与此有关的病症 , 如咽干咽喉痒 , 声音嘶哑 , 鼻塞不通 , 气喘少气 , 小溲不利 , 大便失调 , 脉浮 , 则可以用经穴 , 以宣肺解表 , 止咳降气 。
5.合穴主治肾之疾患:“合主逆气而泄” , 肾属水 , 与膀胱为表里 。“逆气” , 是指气机上逆的病症 , 如肾不纳气之上气喘咳等;泄指二阴病变 , 如遗尿、遗精 , 大便失调等 , 均属肾气虚衰 , 真元亏损而引起的病症 , 阳痿 , 可取用合穴以补肾育阳 。又因为“逆气而泄”的病症不仅与肾 , 而且与胃有关 。合穴主治肾脏疾患 , 也可以治疗胃的疾患 。
五输穴在应用于治病中 , 有辨证运用 , 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 , 以循环取穴为原则 , 以手太阴肺经说明:
1.症候表现
1)外经病症: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发冷 , 或发热汗出、桡侧臂痛、手掌发热等经脉分布处的病变 。
2)内脏病症 , 主要是内伤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部胀满、心烦、小便不利、尿色改变、大便溏泄等 。
2.辩证选穴
1)本经外经病实证 , 治取荥穴鱼际;虚证治取输穴太渊 。
2)本经内脏病症治取经穴经渠 。
在上述病症中 , 伴有心下满 , 或虽不伴有心下满 , 但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 , 加取井穴少商;身热或虽不伴有身热 , 但寓有心脏病机参与者 , 加取荥穴鱼际;体重节痛.或虽不伴有体重节痛 , 但寓有脾脏病机参与者 , 加取输穴太渊;逆气而泄 , 或虽不伴有逆气而泄 , 但寓有肾脏病机参与者 , 加取合穴尺泽 。其余十一经也是同理 。总之 , 通过先定其经 , 次选其穴 , 后行补泻的次序 , 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 , 拟定一种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十二经五输穴辨症运用程序 。这种诊治方法的特点 , 是抱“经脉所过 , 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与五输穴所具有的特定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病症纵向定经 , 以五输的主治横向定位 , 扩大了五输穴的治疗范围 , 所以进行比较规范和比较灵活的辨证治疗 。从而对五输穴的应用和疗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
五输穴的补母泻子法: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的主要内容 , 是根据五输穴五行配属中的生克规律 , 按“生我”、“我生”的关系 , 制定出“虚则补其母 , 实则泻其子”的补泻法则 , 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 。五行生克关系如下:金生水 , 水生木 , 木生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 , 金克木 , 木克土 , 土克水 , 水克火 , 火克金 。五输穴的生克规律有两种 , 一既是本经病症以本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 。例如 , 肺属金肺虚之症 , 则取本经之母 , 输土穴太渊补之(土为金母);肺实之症 , 则取本经之子 , 合水穴尺泽泻之(水为金之子) , 余可类推 。另一是异经补泻法 , 本经病症以它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 。仍以肺之虚实为例:肺虚之症 , 除本经补泻外 , 倘可取其母经母穴 , 那脾经之输土穴太白补之(土为金之母) , 肺实之症 , 则泻其子经子穴 , 即肾经合水穴阴谷泻之(水为金之子) 。余可类推 。刺井以泻荥 , 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又一种用法 , 推其原意 , 井穴均在四肢末端 。因为井为木 , 荥为火 , 荥为井之子 , 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 , 可用荥穴代之 , 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 , 是火之母;荥为火 , 是木之子 。故肝木实泻其荥 , 肝木气虑不足 , 补其合 。泻之复不能补 , 古言不可以补也” 。故为临床需要泻井时可泻其荥穴 , 需要补井时则补其合穴 , 五输穴结合四季五脏 , 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 , 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特点 , 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时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而加以运用 , 并以此作为分类治疗的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