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翻译简短20字( 二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
名家点评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 。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 。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
【古诗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翻译简短20字】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 。……‘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 。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 “(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
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 。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 。……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 。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 [11]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 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