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哪些北京老字号曾被慈禧太后的点赞?( 二 )


为“王致和”臭豆腐赐名“御青方”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但却名落孙山,无奈之下,便想在京城暂谋生计 。他自幼跟着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向几位同乡借了点钱,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两间房,开起了豆腐作坊,每天做上几屉豆腐,沿街叫卖 。到了夏季,有时他怕卖剩下的豆腐发霉,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和盐腌后用缸储存起来,之后歇伏停业 。三伏之后,王致和打开缸看腌制的豆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试着尝了尝,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 。他送给邻里品尝后,没想到大家都称赞不已 。此后王致和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臭豆腐颇受人们青睐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延寿寺街路西开设作坊,竖起了“王致和南酱园”的招牌 。
同治年间的一天,得宠于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事,路过“王致和南酱园”时,他被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所吸引,一看是卖豆腐的,而这豆腐块不大,略带臭味儿,便好奇地买了一块品尝 。虽然闻着有点臭,可吃起来却别有风味 。安德海想,老佛爷成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这东西准没吃过,何不让她尝尝?于是买了一小坛子,带回宫里 。慈禧用晚膳时,安德海将一小盘臭豆腐端到慈禧太后面前,她一闻,连忙捂住鼻子 。安德海言道:“皇太后,这东西闻着有点儿臭,可吃着味道不一般,您尝尝?”慈禧拿起筷子试着夹了一点儿放在嘴里咂摸了咂摸:“还别说,这味道还真不一般……”不知不觉这一顿晚膳间,她竟吃了两块,然后问安德海这吃食叫什么名字?安德海说叫“臭豆腐”,慈禧太后摇了摇头,说这名字实为不雅 。她见这吃食呈方形,且着青色,便赐名“御青方”,并传旨将“御青方”列入御膳菜谱,适时进奉 。
因皇太后御赐了“御青方”之名,王致和的臭豆腐声名大振 。清末状元孙家鼐还写了两副藏头对子,一副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另一副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
为“福兴居”灌肠铺赐“龙罩”和“黄旗”
在北京众多小吃中,灌肠可谓最物美价廉,远在明朝已开始流传 。《故都食物百咏》称:“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 。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另有竹枝词曰:“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 。
灌肠原来是用肠衣塞肉末和淀粉,现在多用淀粉制成,蒸熟后切成小片,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 。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 。说到老年间京城灌肠老字号,当属坐落在地安门外万宁桥(又称后门桥)路东的“福兴居” 。据传,“福兴居”开业于清光绪年间,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 。
万宁桥北边有个火神庙为皇家道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皇帝都要派太常寺的官员到火德真君庙祭拜 。有一年,慈禧太后到火神庙进香,刚过万宁桥,就闻到一阵阵的香味,便问李莲英是何味道?李莲英最能揣摩慈禧太后的心思,他赶紧让一个小太监到“福兴居”灌肠老铺,令掌柜的备二十盘灌肠,准备接驾 。掌柜的一听说老佛爷要光临,一面精心准备那二十盘灌肠,一面令人到鼓楼前面的“乾泰隆”绸缎店买了九尺黄缎子,铺在座位上 。半个时辰后,小太监又传旨说要将灌肠送至火神庙内 。掌柜的连忙将二十盘灌肠放进提盒里,双手捧着,在两个太监陪伴下恭恭敬敬地进入火神庙 。
慈禧太后品尝了“福兴居”灌肠后大加赞赏,她让随行的几位大臣也品尝了品尝,众人都说好吃,于是慈禧赏了掌柜的十两银子 。几天之后,两个太监将慈禧太后所封的“龙罩”(系绘有龙图案的丝质明黄色遮盖物)和“黄旗”(也称龙旗,系绘有龙图案三角形明黄色小旗)送到了“福兴居”,令“福兴居”按时进奉灌肠入宫 。“福兴居”因这“龙罩”和“黄旗”,买卖越做越兴旺,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