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当地地貌特点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黄土高原的形成( 三 )


科学家发现,很多现象无法用黄土风成理论解释 。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粘粒含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这种由西北向东南的规则排列是一种阶梯式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的模糊过渡 。这种瓷砖分布的逐步过渡,更像是洪水 。
做考证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专门在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静宁县、秦安县和定西市的6个黄土高原典型地质剖面采集了黄土样品,获得了700多个孢粉样品和209个表层孢粉样品 。记录了近1000个孢粉样品 。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当地地貌特点的形成原因分别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记录了黄土高原自公元前46000年以来的植被变化 。通过碳14测定,获得了6个典型剖面的34个年龄 。专家分析后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分离出的孢粉颗粒最多约1112个,最少不到50个,说明在过去的4万年间,环境和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从花粉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松树、云杉、冷杉、铁杉、橡树、菊科等几十种植物的花粉记录 。
黄土高原的生态资源
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煤炭资源不仅丰富且质量高,而且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 。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达200亿吨 。中国已探明储量的超大型煤田约有一半位于这里 。
山西省是中国更大的煤炭基地 。陕西省榆林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将实现科技融入中国资源型“能源硅谷”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适中 。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它不断为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 。人们称之为全国的“锅炉房” 。
然而,在矿产资源巨大的同时,植被减少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的一大灾难 。截至2000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仅为58%左右 。
水资源
黄土高原河流沟壑众多,沟壑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和窟野河 。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河谷少的特点 。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大于原河谷 。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平均每亩263立方米 。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
主要是暴雨冲沟对松散黄土的冲刷造成的 。黄土颗粒细,质地疏松,直立(自然界中用于造穴的物质),含碳酸钙,易溶于水,易坍塌 。地面坡度大,植被稀疏,夏季暴雨多 。7、8、9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80%,形成奇峰、陡壁、溶洞、天生桥等微地貌,进一步助长沟壑扩张,加速水土流失 。同时也与现代地壳上升有关,使沟床不断下切和侧向侵蚀,沟源侵蚀加剧 。相应的,谷坡不断扩大,沟间土地日益破碎 。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矿等社会因素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
毁林和开垦
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毁林开垦的 ***。
之一次是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垦荒”(边防军有组织的垦荒)和“移民边境” 。这种大规模的“开垦”造成了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森林的大规模破坏 。
第二次是明朝大规模的“垦荒”,导致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据考证,明初黄土高原的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陕北地区大力推行“耕田”制度,把毁林开垦的任务强加给每一个边防官兵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朝实行的“屯田”制度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