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什么东西最好卖?( 二 )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
元 宵 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 。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 。《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 。”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 。”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 。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 。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 。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 。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至十七日 。民国后则无定规 。
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 。“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 。”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 。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 。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 。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 。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 。”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 。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 。”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 。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 。当时有首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 。”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 。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 。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 。如今,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