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初掌政权时,《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这段话中的“天下英豪布在州郡”,指的就是原吴郡和会稽郡的地方豪族 。
有趣的是,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孙氏家族并不是豪门出身,他们怎么将三吴豪门收归门下呢?答案也不复杂,东汉末世大乱,靠的是拳头,出拳的人就是孙策 。
文章插图
孙策剧照
孙氏真正起家,靠的是孙策领着一群来自北方的“狼”杀回自己的祖籍地吴郡,用武力征服了“三吴豪门”,从他们手中抢到了江东的统治权 。
那么这群从北方来的“不速之客”就是“北来集团”,主要代表人物有大名鼎鼎的周瑜、鲁肃、诸葛瑾、吕蒙、程普、张昭、张纮等 。
孙策统治了江东,也因此而被暗杀身亡,刺杀他的就是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可见,当时的矛盾相当尖锐 。
有了孙策之死的教训,孙权执政后,为了缓和与江东旧有豪门的矛盾,故而采取了合作共赢的基本政策 。所谓的“合作共赢”,其实就是让这些本地豪门处于半自治的状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足够独立的权力和利益,简言之,就是形成高度自给的经济形态,也就是东吴所采取的奉邑制度 。
这样一来,“三吴豪门”与“北来集团”在政治上也实现了平衡,这种平衡一直伴随东吴政权的全过程,也就是开篇所说的病态的“人和” 。
为什么说是病态的“人和”呢?在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与东吴所采取的政策是不一样的 。东汉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看道德品行,这是很主观的标准,却成为汉代蔡举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而培育出了豪门世家 。
到东汉晚期,这些豪门世家实现了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三重资源的垄断 。这也就意味着东汉的统治体系即将崩盘,在“党锢”和“黄巾”这一内一外的两个打击之下,东汉进入了分裂割据的末世 。
文章插图
鉴于东汉分裂的教训,所以曹操和诸葛亮走得都是法家的治国之路,目的就是为了矫正东汉的弊病,其政治取向都是“抑豪强,重实才” 。
而东吴的政策,从上述的描述中可见,则是延续了东汉的政治形态,没有打破旧有的政治秩序和势力格局,而是继续豪门著姓、世家政治的形态,也因此,有学者说江东才是“最后”的东汉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东吴所采用的政策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曹魏建立之后,曹丕重走“经学”之路,曹魏的世家政治再次回流 。尽管曹丕在用人方面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但依旧没有摆脱以门第出身、家庭财产及地位等进行审定人才的标准 。
这种“高门”政治一直影响了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直到隋唐出现了科举制之后,才逐渐改变了人才选拔制度 。因此说,东吴的“人和”充斥着一种病态 。
从孙氏政权与“三吴集团”的关系来看,他们谈不上什么唇齿相依,因此,孙氏政权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北来集团”,这也正是“北来集团”成员在三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原因所在 。
既然谈不上唇齿相依,也就意味着,孙权在经济上基本得不到“三吴集团”的支持,那以孙权为首的“北来集团”如何解决经济上的困境呢?有两个办法,其一,就是屯田,其二就是盗墓 。
文章插图
因此,孙策在临终时,说孙权有能力保住江东,但与此同时,孙策前半段遗言也指出了孙权的弊端,就是“与天下争衡”,孙权远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和父亲 。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孙权在接管东吴后,虽严格执行了孙策的遗言,不仅保住了江东,还扩大了地盘,但说到以图天下,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哥哥的遗言里 。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 揭秘:三国孙权之母吴凤熙武烈夫人悲惨的一生
- 孙权晚年时为何会变得昏庸无能的呢?
- 是谁说服了吴国孙权开始抗拒曹操?是诸葛亮吗
- 孙权当初为什么要联姻关羽 孙权是为了巩固联盟关系吗
- 孙权之子暗养三千勇士:却无法扳倒一权臣
- 襄樊之战关羽败退后,为何是孙权追击的他?
-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失志早卒?
- 兵马俑的作用是什么 秦始皇当初为何要修建那么多的兵马俑
- 孙权提30万人猛攻逍遥津张辽与800"死士"怎么守
- 曹操当初的实力那么强 诸葛亮为何不去选择投靠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