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是以逸待劳吗 垓下之战( 三 )


刘邦自然是这一战役的主帅和总指挥 。他曾屡屡败于项羽,因而这次对韩信应该是充分信任的,希望借助这位军事天才之手一举攻灭项羽,完成他的统一大业 。为确保韩信成功,刘邦动员了他的全部军力 。从散见于《史记》、《汉书》诸篇中的记载来看,参加垓下会战的汉将,除去上文提到的周勃、孔熙、陈贺、柴将军外,还有曹参、樊哙、灌婴、张苍、感商、傅宽、薛歙等等,这是一个空前强大的阵容 。
但韩信的第一仗还是打败了:"淮阴先合,不利,却 。"(《史记·高祖本纪》)这是韩信自登台拜将以来的第一次失败 。这次刻骨铭心的失败,让他领教了什么是西楚霸王的神威 。看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韩信还无法适应和掌控项羽那种霹雳闪电式的战斗风格 。古代战争兵器简单、装备原始具体表现在战场上的主要就是人的体力和精神的拼搏,因而战斗风格极具个性化,通常就是主将性格的反映 。
《吕氏春秋·十二纪·论威》专论军队之"威",认为威是由多个因素合成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核心便是主将那种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品格 。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威"一经行使后,那种神奇的克敌制胜的力量"窈窈乎冥冥,莫知其情",兵刃未接而"敌已服矣"!这些话就像专为项羽写的,当年刘邦在彭城五十六万伐楚大军旦夕之间化为乌有,足证项羽就有这样一种超物质的神奇的威力 。
失败的痛苦教训了韩信,第二次交锋他就改变了策略:先使分别由孔、陈二将率领的左右侧翼去与楚军交战,获得小胜,然后"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韩信究竟是如何乘着小胜诱项羽出击,再发起总攻终获大胜的,史无详记 。黎东方在《细说秦汉》中说是用了"相同于希腊人在马拉松的两翼包抄的战术" 。一些演义类著作和民间传说,则大多以为用的是多处设伏、总称为"十面埋伏"的战术,虽无文献可据,倒似乎颇合楚汉双方当时战争态势,似有相当的可信度 。只有先设法屡屡消耗项羽那种掀天揭地的威力,使其精力殆尽后,才能与之直面交锋,而多处设伏正是消蚀其威势的一个好办法 。
那管神奇的笔,为我们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项羽这位盖世英雄失败后生命的最后时刻里,那颗依旧狂傲地搏动着的心,和狂做深处的尊严、无奈与痛苦 。其实项羽的这个形象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