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八大山人指的是( 三 )


水墨写意的巅峰
擅长水墨写意的八卦图是开创性的 。水墨写意,擅长山水和花鸟是有区别的,八大都擅长 。他的山水画师从董其昌,又师从董源、郭、米芾、黄、倪瓒 。如《康熙四十一年书》(上海博物馆藏)中有六幅山水写生,可见深受董其昌影响 。他们的长笔 *** 有董、巨、黄的痕迹,用墨法参照米的云山,而有些树石组合则明显取自倪瓒 。然而,当我们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朱耷的个性 。上面说的古人之法,正是他选择为自己服务的 。那些山,石头,树,草,亭台楼阁,房子等等 。看似随便取之,实则干湿、疏密、虚实,远近皆在法度之外,意境皆在法度之内 。这种无法无天的状态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使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王国 。
相比山水画,八大花鸟画更能体现他的风格和个性 。写于顺治十六年的传记速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写于康熙五年的水墨画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八幅早期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等人的影响,笔法硬朗,题材和布局都没有脱离以前的模式 。
八幅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贵” 。少,之一,描绘的对象少;第二,塑造物体时少用笔 。比如康熙三十一年写的《花鸟虫书》,只画了一片花瓣,一共七八笔做了一幅画 。在八大,每次不画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支笔,只有一个印章就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正如前人所说,“惜墨如金”,“以少胜多”,只有八大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少了,也许有人能做到,但少了不瘦,少了不穷,少了不单调,少了有意思,少了有意思 。很少人很难通过,但是八大有以上要求 。这里有很多文章 。首先是他用笔用墨的技巧 。他的笔从方硬变成了圆硬,饱和的墨汁和提笔的结合,在他写字的时候给人以丰富的感觉 。他是之一个充分利用生宣纸的特性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 。生宣纸吸水性强,容易展墨 。这本来是一个缺点,但八大把它变成了优点,不仅为水墨写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开创了水墨写意的新概念,其成就永垂不朽 。
其次,形象的塑造 。八大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欣赏起来不会觉得单薄和寂寞 。再次,他的布局特别注重二维空中少数物体的位置 。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这是前辈说的 。同时充分调动题、铭、印的平衡性、对称性、疏密性和真实性 。他不像一般的画家,先画好画,再在合适的地方落款印刷 。而是他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思路,让每一个点都在布局中起决定作用,不多不少,不铺张不节约 。比如《康熙三十三年花鸟山水卷》(上海博物馆藏),之一幅只描绘了一只雏鸟 。鸡肉放在图片的右下方 。这个位置的重心将画面分为四块空,每块空的大小不同,均衡多变 。因为鸡的头朝左,所以诗在右边第二块空,使得空 swing的背景突然活跃起来,视觉上起到了打破平衡,丰富内容的作用 。对鸡的刻画生动传神,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动感,跌跌撞撞,可爱至极 。瞪着大眼睛警惕着前方,特别是在眼睛后面加了三个卷毛,像无线电波一样,仿佛前方有声音传来,吓了小鸡一跳 。我们可以理解这只小鸡刚从蛋壳里出来时对这个世界的惊讶和警惕 。也可以理解为失群,找不到母亲,感到孤独和害怕 。如何理解,让人放飞想象的翅膀,所以有时候画的少了,但是思维容量多了 。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则越少越好,艺术会走向另一条邪路 。少是相对的 。比如康熙四十二年写的《柳鸟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比上述作品“多”,但比一般画家处理同类题材的作品少很多 。比如他对柳枝的处理,大约十二笔,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上半部分空空,既表现了柳枝的老枝和新枝的质量,又表现了枝条迎风的趋势 。在寒冷的春风,八哥正在洗羽毛,准备飞翔 。这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无限商机 。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天津美术集)是八大著作中的长篇巨著,也是用笔最多、布局最复杂的一部,但它仍然体现了少的原则 。比如书中的一簇荷花,总共不能超过30笔,笔画少,含义复杂 。一旦打开,就令人着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