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史上地位最高的为秦桧翻案者( 二 )


但就立国势态而言,金朝又显然不能与清朝同日而语 。宋金对立与明清对立在事实上也不可能如康熙所论可予以等量齐观 。
新兴的清朝尽管面对着衰败的明朝,但事实上决非只依赖满族的力量即可吞灭 。清朝所以能够吞灭庞大的明朝,得力于两项成功的政策,一是满蒙联合,二是巧妙地使用明朝的降将降兵 。明朝的致命伤之一,则是被迫进行两线作战,对外对付清军,对内又须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军 。
即使如此,清朝对明战争也决不是像康熙所吹嘘的那样,“战必胜,克必取” 。例如袁崇焕就曾是清朝可怕的敌手,却因崇祯的多疑和猜忌,被清朝施用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将袁崇焕置于死地 。袁崇焕无疑比岳飞死得更冤更惨,直到清人公布真相前,还一直被误认为是卖国贼 。清朝在统一内地后,又能开疆拓土,在相当程度上恢复并发展了昔日唐朝和元朝两大帝国的规模,这是它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 。
金朝兴兵之初,兵锋甚锐,在跨两个年度其实大约仅一年的时间里就灭亡了北宋,远比清朝灭明战争痛快 。但是,金朝初期主要是皇族统兵,辽宋的汉人降将既无高明的人才,也未得到金廷的重用,而特别是与蒙古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如果说南宋方面由于韩世忠、岳飞等军剿除了范汝为、李成、曹成、杨么等诸多反叛武装,数年之间有了稳定的后方,金朝事实上却陷于北有蒙古、南有宋朝的两线作战的窘境 。
在成吉思汗建国前的二百二三十年,蒙古就一直是辽金的西北主要边患 。元人修辽、宋、金三史,有一条重要原则,即凡是对蒙古不利或说坏话的记载,就一律予以删削或篡改 。现代史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与辽朝不时发生战争的阻卜即是蒙古 。
金朝吞灭辽朝后,就接收了蒙古的边患 。估计金朝官史中原先肯定有不少对鞑靼即蒙古的战争记录,但元人编修的《金史》中,虽已涂抹得相当干净,如今却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
宋人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六载,金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冬,“金主亶以蒙古叛,遣领三省事、宋国王宗磐提兵破之 。蒙古者,在女真之东北,在唐为蒙兀部 。其人劲悍善战 。”此处说蒙古在“女真之东北”,显然有误 。《大金国志校证》卷九同年亦载此事:冬,皇伯领三省事、宋王宗磐提兵攻盲骨子,败之 。大金初起,常假兵于彼 。其后得国,不偿元约,故彼有怨言 。宗磐乘其不意而攻之,由是失盲骨子之附,而诸部族离心矣 。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九《北记》载,金朝兴兵攻宋时,其军中确“有达靼家”,可与《大金国志》之说印证 。
此外,今存金完颜希尹碑虽有残缺,也记载了“萌古斯扰边,王偕太师宗磐奉诏往征之”,“入朝奏捷”,“宗磐悉以所获□赏军士”,完颜希尹(谷神)与完颜宗磐(蒲鲁虎)发生争执 。这当然是最原始的记载 。然而《金史》卷四《熙宗纪》只是记载当年十一月“以尚书令、宋国王宗磐为太师”,并无攻蒙古的记录,同书卷七十三《希尹传》和卷七十六《宗磐传》也都不载攻萌古斯即蒙古事,无疑都是被元朝史官删削了 。
大致在天眷元年(1138)或二年(1139),金朝“遣万户湖沙虎伐蒙兀部,粮尽而还 。蒙兀追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注《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 。以下征引,版本同此) 。在金朝多年的宋使洪皓就回报宋廷说:“彼方困于蒙古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卷二二一《洪皓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十四《先君述》,四部丛刊本;《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迫于南北交兵的形势,金朝甚至愿意对更弱小的西夏作出一定的友好姿态,割让了若干原属宋的土地 。(《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参见李蔚《简明西夏史》第226~227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清太宗于金朝诸帝中特别盛赞金世宗,说:“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著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为'小尧舜' 。”(《清实录》卷三十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台湾)华文书局1984年影印本;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影印四库全书本)清太宗此说是服务于联合蒙古,共同对付明朝的策略,却是根本歪曲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