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简介简短 龙应台简介( 二 )


台湾饮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鸡排、臭豆腐、盐酥鸡、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 。凤梨酥、牛轧糖等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礼 。
茶是台湾民众的传统饮品 。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 。茶艺形式主要是功夫茶 。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 。
5、文学
日据时期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了台湾新文学运动,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1949年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大陆文学家随国民党政府移居台湾 。1950、60年代风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等 。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文坛的重要力量,代表作家有白先勇(《台北人》)、王文兴(《家变》)等 。1960、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兴起,代表作家有钟肇政(《鲁冰花》)等 。1960、70年代以后,柏杨、李敖、三毛、余光中、席慕蓉、龙应台、刘墉、古龙、琼瑶、林清玄、张晓风等作家陆续有重要作品问世 。21世纪初网络文学蔚然成风,代表作家有九把刀(《等一个人咖啡》)等 。

龙应台简介简短  龙应台简介

文章插图
6、美术
1950年代画坛主流是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据时期学院出身的西画家,绘画技巧较传统 。1960年代起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 。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 。解严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日益前卫 。
7、戏剧
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 。战后早期官方大力扶持、推广京剧(平剧、国剧)等大陆剧种,同时歌仔戏、布袋戏等台湾本土剧种仍是庶民重要的娱乐方式 。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讲求声光效果而重获重视 。京剧与话剧融入创新元素,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
8、音乐
台北“总统府”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 。民间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 。1970年代清新的校园民谣风行,同时台语流行乐坛秀场文化盛行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靡亚洲,代表人物有邓丽君和费玉清 。受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罗大佑等将社会百态写成歌曲,同时李宗盛创作的情歌广受欢迎 。1990年代以来台语歌曲风格愈多元活泼 。解严后自由的创作与发展环境使台湾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地,代表歌手及乐团有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S.H.E、五月天等,也吸引其他地区的华人歌手来台发展,代表歌手有王力宏、孙燕姿、陶喆、林俊杰、蔡健雅、梁静茹等 。
9、电影
战后台湾电影界在当局扶持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 。台湾第一部国语影片是1949年的《阿里山风云》,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 。同时题材以民间故事为主的台语电影悄然兴起 。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主流 。同时香港电影在台广受欢迎,影响到台湾电影的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主流 。1962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 。1970年代末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掀起一阵潮流,主题曲大为流行 。
1980年代《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启了新电影风潮 。解严后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作品屡获殊荣 。同时由于台湾电影表现手法大众多难理解,加之以美国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大举进入,台湾电影的环境与市场一度萎缩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