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因唐玄宗晚年昏聩不堪?( 二 )


这种军力分配的原因是基于当时的边境形势,而北境八镇能够得以维持的原因则是不同军镇间的相互制衡 。安禄山虽然军力最强,但却与诸镇节度使关系较差,其中朔方前后两任节度使均与其势如水火,安西、北庭又相隔较远,同样实力较强的哥舒翰也多次拒绝安禄山的示好 。因此,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下,唐玄宗能够对各镇节度使形成极大的威慑,但这种平衡却随着安禄山吞并朔方军镇而被打破,唐廷上下也因此对其不再信任 。
平衡打破后便是双方的博弈,倘若唐廷能博弈成功再建平衡,这种毁灭盛唐的兵劫也许就能被推迟几年甚至不会发生,而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场为促成平衡的博弈便是“安史之乱”爆发同年的七月和十月之争 。
网络配图
天宝十四年,唐玄宗再次征召安禄山入朝,他称病不至 。玄宗已经大疑便赐其在朝的长子安庆宗大婚,请安禄山回朝主持婚礼,他不便推脱便献马三千匹、骑兵六千人、车三百乘、军士九百人入朝,引起朝臣惶恐同时也加深了唐玄宗对他的猜疑 。
安禄山见遣军偷袭不成,便再次上奏七月回朝,河南尹达奚珣却认为“令待至冬,即先后遥远,计隳矣”,拒绝了他七月入朝的请求,唐玄宗听从计谋以赐予温泉为由召安禄山十月入朝,此便为七月、十月之争 。
三、择机起兵
然而此时的安禄山早已做好了谋逆的筹备工作,此时与朝廷虚与委蛇不过是在选择一个更好的起兵时机,这个时机却由唐玄宗的失误提供了 。
前面说过,唐玄宗并未对边将彻底信任,而是采取了相互钳制的方式制衡各方,同时常采取征节度使入朝的方式以检测他们的忠心 。天宝十年,安西都护高仙芝回朝担任右羽林大将军;十四年二月,仅次于安禄山的哥舒翰回朝中风,在家养病;十一年十一月,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回朝述职 。
安西都护府
此时的北方边境主要军事长官并不在任上,这对于安禄山而言是一个起兵的绝佳时机,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抓住战机领军十五万于范阳起兵 。唐廷上下接到叛乱消息后,均震撼不已,唐玄宗更是以寒冬兴兵是兵家大忌而始终不敢相信安禄山叛乱的战报 。然而事实却彻底了将其盛世美梦击醒,唐朝因此一战而衰 。
唐玄宗到底知不知道安禄山蓄意谋反?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从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因抵抗不力阵斩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的手腕可以看出,李隆基对于边将并无彻底的信任和放心,只是因时局需要而对这些蕃族将领予以重任 。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倘若唐玄宗不在天宝十四年前后频繁调动军镇节度使,维持军镇间平衡,纵然安禄山雄才了得,等待他的绝对是死路一条 。
虽然笔者一直反对对历史进行假设,但结合后来平叛过程中唐廷所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唐玄宗完全有能力阻止这场叛乱 。然而成王败寇、转瞬成空,唐玄宗被记载在史书上的昏聩也如同“安史之乱”的阵痛永远留下了人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