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三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 。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 。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 前往 。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 。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 。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水”译为“游泳” 。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
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 。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 。(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后记:很多还不明白的同学们,可以多看几篇文言文 。并且自己试着去总结,查漏补缺,肯定可以的 。到时你会发现,文言文翻译也并不难
邴原泣学原文及译文
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邴原泣学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邴原泣学
明代:礼赞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
译文
译文一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