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指标是什么意思 考核指标( 二 )


第四,绩效考核指标重在“适”字 。
绩效考核指标根植于企业本身的“土壤”,非常个性化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背景的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手段和结果是不同的 。绩效考核指标的表现,关键不在于考核方案有多深刻、多准确,而在于“契合”二字 。现在“合适”不代表永远“合适” 。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要求及时调整,才能永远适用 。
绩效评估指标-指标问题
当绩效考核效果不理想时,往往需要重新审视整个指标体系 。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定什么指标”,一个是“怎么定指标” 。
常见的“病态”指标体系往往体现以下特征:
病理一:指标太少导致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没有充分表达意愿” 。
比如忽略利润指标 。
营销人员只负责销售,不负责利润 。很多企业认为没有问题 。由于利润的形成受太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都是营销部门无法控制的 。
事实上,营销人员虽然不能决定企业的净利润,但对销售带来的毛利是直接负责的 。在没有利润考核指标的情况下,营销人员会增加费用,增加赠品数量,甚至直接要求企业降价来换取销售指标的达成 。这些做法往往可以摆出一个炫耀的理由,不自觉地诱导企业获得“无利可图的销售” 。
这显然违背了企业的真实意愿 。
所以不是要考核净利润,而是要考核毛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业绩考核不可或缺,利润贡献代表“销售质量”,和“销量”一样不可或缺 。
再比如缺乏市场份额指标——虽然销量增加了,但市场份额下降了 。对于掺水的这种“表现”,企业不能不警惕 。
病理二:指标太多导致欲速则不达 。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想吃个胖子” 。
与核心指标缺失相对应的是,很多企业的非核心指标过多,这也使得绩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
一般来说,核心指标侧重于短期业绩评价,往往可以从财务数据中获得,如销售额、利润、费用、市场份额等 。
非核心指标侧重于中长期发展潜力的评价,往往需要管理者记录和整理,如终端建设、促销活动、售后服务、品牌拓展等 。
前者是结果评价,后者是过程评价 。
现实中,很多企业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混在一起,不分轻重,不分贵贱,使得核心指标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和重视 。
过多的过程考核指标往往导致欲速则不达 。比如有的企业终端建设只有加盟商数量、销量、成交率、满意度等10个指标 。必须评价营销人员每天晚上忙得不可开交 。
这种复杂的指标体系束缚了一线营销人员的手脚,让他们纠结于细节,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工作 。
另外,有时候过程指数和结果指数是负相关的 。做好这件事会妨碍做好那件事 。指标越多,矛盾的可能性越大,让营销人员无所适从 。
病理三:索引太浅,导致似是而非 。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要的和说的不一致”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销售指标的误解 。
企业要求的销售额,其实是卖给消费者的“实际销售额”,不是经销商拿走的,而是渠道仓库积累的“虚拟销售额” 。前者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销售周期,后者只是挤压了渠道的现金流,没有形成实际销售 。
当企业考核指标的表述过于浅薄时,往往会被等同起来 。只要渠道提货付款,就算一切都好,营销人员也就达到了“业绩” 。在这个考核指标的指引下,营销人员的重心从“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转移到了“把商品卖给经销商”,产生了方向性的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