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的得失:多用赵云为何不提拔赵云?( 二 )


诸葛亮在托付关羽后,一听云长“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的口气,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的认识上有问题 。然而此时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只得明示关羽以正确的战略 。然而任何战略都要量才而用 。诸葛亮明知关羽性如烈火,为人刚愎,并不适于在荆州这个三国对峙的风口浪尖,但终于还是没有改变主意 。荆州之失,诸葛亮其实要负主要的用人责任 。
网络配图
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
深刻的战略洞察力、高超的外交能力,未能弥补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欠缺 。从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上,刘备时代虽然已经面临人才缺失,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衰亡的一方,人才最为匮乏是其主要原因 。但这人才匮乏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荆州之失,白帝城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再未建立起有局面的人才队伍,才是蜀国颓败的根本原因 。
与自我约束极强的诸葛亮相比,刘备和曹操的用人观似乎都有些不择手段 。曹操早年招募众多人才,又吸纳众多降将,没有诸葛亮那么多品德的追问 。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求贤若渴的曹操在两次发布《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德令》,进一步指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都有德行 。
如果说刘备和曹操善用权术,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诸葛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刘备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 。其实马谡才华横溢,在七擒孟获战争中定下关键谋略,并非不可大用 。但他只是优秀的参谋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线独当一面 。
街亭之失,其实是把荆州托付关羽的重演,问题还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 。错便错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不给人以机会?当年刘备夷陵之败,黄权被隔在江北无法退回,不得已投降曹操 。刘备尚体恤黄权的难处,知其不得已才投降曹操 。诸葛亮却全无刘备的气度,蜀国本来已人才匮乏,诸葛亮先杀刘封,又杀马谡,看似维护了军纪,但他却没有看到自己痛哭的同时,10万大军也在为马谡落泪!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同样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开拓性的统帅人物,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类似的人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魏延的态度 。
网络配图
仅仅因魏延是降将,诸葛亮便斥责其品行,“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 。按这个标准,向刘备献地图的张松当是最大的不仁不义 。若诸葛亮是刘备,哪有接纳地图,夺取西川的可能?又哪能容黄忠、马超等一干降将?刘备晚年重用富于冒险精神的大将魏延,一生参与平定四川,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北伐中原 。但这一切功绩和忠诚都未改变诸葛亮对他的成见,甚至在退兵时错误任用杨仪这样的小人,激发内讧,杀死魏延,导演出蜀国后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剧 。
如果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颇有局限,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则是彻底的失败 。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命殒五丈原,27年时间,诸葛亮竟然没有能培养出一个自己的接班人 。终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 。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肯放权 。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些具有才干的将领们的压抑感可想而知 。相比刘备重用黄忠,曹操重用张,刘备就算再留给诸葛亮几个魏延又如何?历史上和演义中被过度美化的诸葛亮,或许更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品行的守成幕僚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