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批太监究竟何去何从?可能就在你身边( 三 )


信修明是清朝末期(1902)入宫、民国建立后出宫的太监,大约在宫内待了十年 。他是个秀才,比较有文化,留给后世《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提及他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专门免费收养太监的事情 。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他仍旧担任位于今天八宝山的褒忠护国祠住持 。当然,这个褒忠护国祠随即由政府征收,并在此地建立了今天的八宝山公墓 。
上面提及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三座庙宇,其中白云观今天是重点保护文物及道教文化的景点,也是香火旺盛的道观 。2001年6月,白云观作为清代古建筑,且是著名的全真派一脉相承的道教道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而褒忠护国祠,一座收养太监的祠庙,不可能在八宝山公墓的故址上复原,已永久性消失 。唯独立马关帝庙,既没被保护也没消失,处于一种破败不堪的很不体面的境况 。
立马关帝庙位于昆玉河西畔海淀区蓝靛厂大街东端,与蓝靛厂北路相交 。虽然这座立马关帝庙破败不堪摇摇欲坠,但其骨架还是保存下来了 。而且,虽历百年风云,院落的面貌却是比较完整的,并没有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也就是说,一茬一茬的人从这里进进出出,岁月虽然磨损了那些砖瓦门梁,却依稀留下了它当年的模样 。对于一个大拆大建的巨大都市而言,只是民间百姓的“关帝信仰”建造的一间道家庙宇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在没有受到政府道教界人士特别青睐与呵护的情况下,还能隐藏于闹市,不能不说是一桩奇迹 。
最后一批太监的归宿
立马关帝庙作为京西规模最大的太监养老庙,接纳了众多没钱的老太监,因为这里不像万寿兴隆寺那样有“养老义会”制度,而更像是慈善机构 。那位接替刘诚印的慈禧后期的太监二总管孙玉贵(这位太监最出名的事是庚子之乱中将珍妃推下水井,是个杀手),也在慈禧去世后随同李莲英出宫,就落户在立马关帝庙 。他用自己积攒的银两为寺庙购买了周边六百八十亩稻田,与他的徒弟及众多还有劳力的太监以种稻为生,直至1926年去世 。
寿至九十四岁高龄、以口述自传拍过电影《中国最后一位太监》的著名末代太监孙耀庭,也是寄居立马关帝庙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土改运动时,太监们因为有稻田庙产被划入地主阶级,他们被集体轰至长河东岸的长春桥村,也就是说他们从长春桥跨河,从西侧的关帝庙搬至东侧的长春桥村 。
长春桥村的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海淀区政府大楼、北京大学万柳宿舍一带,离历史上乾隆敕建的泉宗庙很近 。这便是我在本文开篇提到的花猫与喜鹊追逐的地方 。我曾看到资料提及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长春桥村一带有高低土坡,偶尔会看到面色苍白、老迈体弱的太监在那里散步 。
在长春桥村居住的太监有张自光、赵荣升、边法长、侯长贵、张修德、池焕卿、孙耀庭、老郭三和蔡当家的 。这些大约还算是有头脸的太监 。再后来,他们被集中到万寿兴隆寺及后海广化寺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痛苦的世间生活也就结束了 。
写到此处,我自己都很讶异这座立马关帝庙竟然与清朝后期的著名太监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
归宿的归宿
我一直认为太监制度是人类史上一种惨无人道的制度,纯真的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社会在生理上给予如此残忍的戕害,这是多么野蛮 。从明末崇祯时期的九万名太监到清朝初期的九千名太监,数目依旧很大 。直至宣统年间,据载,皇宫发生过一次火灾,溥仪疑心是太监故意放火要烧死他,故而轰走了宫内绝大部分太监,那次出宫的也有一千人左右,这是清朝末期的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