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二 )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 。既然天下无道 , “天将更其运祚” , 被推翻是必然的 , 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 。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 , 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 , 实在是匪夷所思 。绞尽脑汁 , 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 , 为了生存 , 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 , 但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
说他狡猾也可以 , 说他愚蠢也可以 , 说他阴险也可以 , 说他坦率也可以 , 反正理论构建至此 , 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 , 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
为了说服愚民 , 他费尽口舌 , 推导出了宁可饿死 , 也强于造反之说 。他说 , 元朝承平时 , 富无旁忧 , 贫有贫乐 。纵迢天灾 , “饥谨并臻 , 间有缺食而死者 , 终非兵刃之死 。设使被兵所逼 , 仓惶投崖 , 趋火赴渊而殁 , 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 , 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 。所以宁可饿死 , 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 。他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 , 说造反其实没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 , 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外 , “其泛常 , 非军即民 , 须听命而役之 。呜呼 , 当此之际 , 其为军也 , 其为民也 , 何异于居承平时 , 名色亦然 , 差役愈甚 。”
网络配图
他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说:
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 , 中民若干 , 窘民若干 , 当是时 , 恬于从乱 。一从兵后 , 弃撇田园宅舍 , 失玩桑枣榆槐 , 挈家就军 , 老幼尽行 , 随军营于野外……与官军拒 , 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 , 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饮食不节 , 老幼悲啼 , 思归故里 , 不可得而归 。不半年 , 不周岁 , 男子俱亡者有之 , 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 , 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 。
也就是说 , 从概率论上分析 , 参加起义和叛乱 , 获得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相反 , 给人家当炮灰的可能性却几乎是百分之百 。通过这种“宁为太平犬 , 不为乱世人”的理论 , 朱元璋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 , 也不要起来造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