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水师均占优势 。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之间比例是209:141 。因此,清政府认为自己的海军实力位居亚洲第一 。也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清朝政府才毅然对日宣战的 。
在丰岛和黄海两次海战中,北洋水师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而且弹药不足 。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其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 。可是,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 。在黄海海战中,吉野号又中弹不少,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穿甲弹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
【慈禧挪军费为何成甲午战败的最大谣言】据《甲午中日陆战史》记载,北洋水师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 。日方就曾说,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 。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 。
网络配图
另据《甲午战争史》记载,一位细心的观察家曾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即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不是爆破弹 。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和2发 。那么,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呢?
而据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和禀后附文记载,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7艘军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 。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水师360枚开花弹 。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 。
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却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大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影响炮弹爆炸,原因在于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故意破坏 。
对于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原因,英国海战史学家曾评价说:“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遭到惨败呢?”
网络配图
- 光绪死亡的另一种说法:慈禧给他的有毒酸奶
- 慈禧怪癖:找刚生完孩子的女人进宫后杀掉
- 慈禧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政变辛酉政变
- 史上最悲催司机竟然要给慈禧跪着开车!
- 慈禧临死遗言:以后女人和太监不可擅权
- 慈禧连洗澡也这么讲究:一次至少用100条毛巾
- 学识渊博?真实的?慈禧?太后文化素养并不太高
- 揭秘:林白水以讥讽对联和辛辣时评为慈禧祝寿
- 慈禧太后冬天玩什么让妃嫔和太监们苦不堪言
- 慈禧为什么当众扒下?珍妃?的旗袍,竟有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