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嫁妆,男女结婚彩礼嫁妆问题( 二 )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 。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 。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语,却没有列出"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 。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 。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 。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 。"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 。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 。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 。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 。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 。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 。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 。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
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 。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 。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 。十月怀胎受苦难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 。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