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下的诸葛恪、羊旌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袆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 。孙权十分器重费袆,对他说:“你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之重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 。”费袆回蜀后,升为侍中 。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袆任参军 。因他奉命出使总能符合皇帝的旨意,所以多次到吴国去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袆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 。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 。费袆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袆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 。诸葛亮去世后,费袆任后军师 。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 。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袆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袆符节,他授予杀违军令者的权力,率领兵士前去抵御 。光禄大夫来敏到费袆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 。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袆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 。来敏说:“我来这里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 。”费袆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袆被封为成乡侯 。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袆便又兼任益州刺史 。费袆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袆出驻汉中 。从蒋琬到费袆,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去办理,他们受到推重信任就是这样 。后来,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费袆回到成都,成都看天象风水的人说,现在都城没有宰相的星位,所以到了冬天,费袆又带兵北驻汉寿 。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命费袆自建府署 。十六年(公元253年)年初大会上,魏国投降过来的郭修在坐 。费袆欢饮大醉,被郭修手执短剑杀害,封谥号为敬侯 。
NO3.姜维
蒋琬和费伟虽前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但这两个人均为文官出身,又不像诸葛亮般的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所以严格上来讲,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名义统帅而已 。因此,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和曹魏大军拼战的,是和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也是诸葛亮兵法上继承人的姜维 。在和诸葛亮深谈后,姜维大为感动,决心为光复汉室的大志而努力 。‘诸葛亮北任期间,姜维是参谋本部地位仅次于杨仪的要员,由于他文武兼备,在战术规模上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诸葛亮病逝后的撤军行动中,负责抵挡司马懿追兵断后重任的便是姜维 。返回成都后,姜维受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实际统领诸军,进封为平襄侯 。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姜维随传在侧,实际指挥军事作战,不久,蒋琬升迁大司马,姜维也以司马职衔,参与军政决策,井数度由祁山西战线,领军北伐 。延熙六年,蒋防表姜维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严然成为蜀汉北伐军团的总军头 。这段期间,蒋碗和姜维配合甚佳,也是姜维最得心应手的时刻 。蒋碗去世后,姜维迁升卫将军,和大将军费伟共录尚书事 。姜维连败波山平原夷人、沈大将军郭准军团,声势大振 。但费伟却以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损.反对大现模用军 。姜维虽数度计划由凉州大军北伐,费伟常只批准一万以下的兵员而已,让姜维无法发挥实力 。延熙十六年,费伟遇刺逝世,鹰派立刻掌有实权.连续三年,姜维三次对曹魏用兵,虽有小胜,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不得不撤军 。十九年,姜维升为大将军,和镇西大将军胡济会师于土邦,共同北伐 。不幸胡济迟至,致使姜维大军为魏将邓艾所败,死伤惨重,这是姜维北方用兵,首度严重挫折 。隔年,姜维趁曹 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由秦川率军北征响应,曹魏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联手对抗,姜维力战无效,后闻诸葛诞败亡,乃领军退回成都 。景耀元年,宦官黄皓专政,朝风败坏,人人自危 。加上姜维经年出战,功绩不立 。黄皓煽动后主刘掸,有意以右大将军间宇代替姜维.姜维乃长期驻扎汉中,坚守剑阁,对付曹魏南征军团的主力邓义及钟会军用 。不久,邓艾果然为钟会所害,姜维更煽动钟会以益州牧名义,据守蜀中发动叛变但曹魏南征军团将领不支持,双方在成都发生争战,钟会和姜维双双遇害 。据说姜维为乱兵所杀,对方剖解其尸体,见其胆大如“斗”,皆甚奇之 。姜维之妻子家人,也同时遇害 。
- 揭秘: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同东吴重签和约?
- 刘备字什么,人称什么 刘备字什么号什么
- 刘备能称帝靠好风水刘宅宝地上长了这东西
- 黄权背叛蜀汉投降曹魏为何成为刘备最愧疚的人
- 历史真相:刘备究竟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
- 刘备伐吴失败真的是因为诸葛亮未参加导致的吗
- 刘备临终前对儿子留的一句留言 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说的一句著名的话是
- 过户有遗嘱还要继承公证吗
- 曹操的特种部队强弩之末竟打得刘备丢盔弃甲
- 被认为很会带队伍的刘备为何手下叛徒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