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人生最大的污点:差点死于张飞刀下( 二 )


所以,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对关羽降曹这一节操问题,就颇费周章了 。因为写小说的时候,国人已经到了被礼教束缚得快要窒息的地步 。连妇女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地钉在贞节牌坊上了,何况反臣贼子,叛兵降将乎?于是把东汉建安年间不是太当回事的事,弄得严重化了 。
这样,罗先生下笔时踌躇了,若是痛批狠揭,声讨问罪,必有损关羽的正面人物形象 。若是只字不提,也难说得过去 。于是想出了一个降汉不降曹的似乎义正词严的借口 。这当然是自欺欺人,汉即操,操即汉也 。
网络配图
为什么后来的中国人,就格外地不能宽容呢?因为封建礼教窒息得国人,几无一点思想自由,而不能自由思想的人,必失去大度,易趋向极端,凡事绝对化,看问题形而上 。于是,这种自我桎梏的人,对别人缺少最起码的谅解,同情和信任,只有猜忌和警惕,只有怀疑和恐惧,圈子越来越小,视野越来越窄,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 。最后,甚至要求百分之百的纯净,于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只能逼使更多的应该团结的人,走向自己的反面 。
司马迁为被围而降匈奴的李陵,向汉武帝反映了贰师将军救援不力,不得不败的真话,结果受了宫刑,关进蚕室 。从此,谁也不敢为这些败而不以一死来殉国的人多说一句话 。
大是大非,当然是应该泾渭分明,否则还有什么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区分呢?但是,若偏执到全凭意气用事,疑虑到不讲实事求是,狭隘到人皆为敌的程度,那么,《古城会》将以关老爷人头落地的结果告终 。回顾历史,甚至不久以前的文革,这种不死于真正的敌人手里,而被自己人残害的悲剧,难道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