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定法全文 六经定法( 三 )


六经定法全文  六经定法

文章插图
二、阳明病
阳明病篇主要论述阳明里热虚实证治 。阳明病的主症:但热不寒,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 。其脉洪大而充实有力的,属阳明经实热证,宜用白虎汤,以清热救津;脉洪大而空虚无力的,属阳明经虚热证,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益气 。
由于阳明经脉起于鼻中,上抵额颅,络目挟鼻而布于面,故多伴有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面赤、目赤、鼻干等症 。若阳明里热由经入腑,阳 明腑中燥热结实,而现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脉实等症者,属阳明腑实热证,宜用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之类 。若颤隐因阳明热极而现手足厥冷脉滑等热厥证者,仍应随宜采用白虎、承气以清下其实热 。若因阳明里热下迫而现热利不止者,则宜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止利 。若因阳明腑热日久,灼伤太阴阴液,而成脾约之证,则宜用麻子仁丸,以润下之 。
值得注意的是,阳明病虽以论述伤寒化热入里的里热证治为主,但也有里寒证治,如所谓“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即是一例 。
三、少阳病
少阳病篇主要论述少阳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 。少阳病的主症: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头角掣痛,脉浮弦 。这是由于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耳中,抵头角,布胁肋,故呈现上述少阳经腑之气不舒的表现,宜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症无虚象,则方中去人参 。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治法本禁汗下,但如少阳病兼太阳表寒或阳明里热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和、汗兼用;或大柴胡汤,和、下兼施 。
若属少阳胆腑里热炽盛,而现胁痛、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数等症者,宜用黄芩汤以清解之 。
四、太阴病
太阴病篇主要论述太阴脾脏虚寒证治 。太阴病主症:但寒不热,吐利不渴,腹满时痛,脉沉迟缓 。宜用理中汤,温补脾阳,以化里寒 。由于脾为湿土,脾脏阳虚,必生内湿,故太阴脾脏虚寒证,必有内湿为患,而其主方理中汤既能温中祛寒,也能健脾燥湿 。
若见太阴里寒而兼太阳表寒,形成表里俱寒证者,则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以温中为主,兼解表 。
由于太阴脾为湿土,而阳明胃为燥土,故太阴脾病,多见里虚寒湿证;而阳明胃病,多见里实燥热证 。且因脾胃同处中焦,相为表里,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临床上,既可由阳明胃里实燥热证转化为太阴脾里虚寒湿证,也可由太阴脾里虚寒湿证转化为阳明胃里实燥热证 。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治法上,应加以相应调整 。
伤寒邪入少阴,损伤心肾阳气,多见亡阳虚寒脱证,由于心火乃命火之焰,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故少阴阳虚,以肾为主 。因为少阴伤寒,动摇了人身阳气之根本,故生命极其危殆 。前人有云,“少阴病是生死关”,此之谓也 。
若因少阴里虚寒极,以致阴盛格阳,而现身大热,反欲得衣,脉浮大而按之虚空,或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宜用通脉四逆汤,以通脉回阳 。或加猪胆、人尿,以反佐之 。
少阴病篇虽以论述寒化证为主,但也有例外 。如患者心中烦而不得卧,是心火亢上、肾水亏下,寒从热化,则宜用黄连阿胶汤,以泻心火而补肾水 。另一种情况是,心移热于小肠,肾移热于膀胱,出现烦渴不眠,小便不利,甚至溺血者,宜用猪苓汤,以育阴、清热、利水 。
由于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关系密切,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也可互相转化 。太阳病可转化为少阴病,少阴病也可转化为太阳病 。因此前人也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