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值得人们怀念:前有暴元,后有弱清( 二 )


因此,满汉两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猜忌的,也因此导致了满清贵族会把防范汉人作为自己的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任务 。这种心理再加上游牧民族固有的短见对清朝的统治政策以及中国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巨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 。
在政治上,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加强专制主义作为首要任务,并为此尽心竭力 。其结果就是中国的封建皇权在清一代达到了顶峰,其标志就是军机处的设立 。在军机处,参与会议的大臣不再是可以对国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据理力争的士大夫,而只是跪受笔录的奴才 。所以,在清朝我们再也看不到视死如归的谏臣,而只有谄媚的奴才,如首席贪官和珅 。非但大臣成了奴才,任何人都是皇帝的奴才,从妃嫔到太监再到军队等 。所以,清朝的政局是异常稳定的,没有宦官专权,也没有外戚干政,更没有割据一方的军事力量 。
与专制主义相配套的还有残酷的文字狱 。如果说加强皇权是针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措施,那么文字狱的对象则是被统治阶级 。作为防范汉人的重要手段,文字狱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目的,从防止反清复明转变成了对思想的全面压制,造成了思想界万马齐喑的局面,以至于鸦片战争后,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睁眼看世界 。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更是致命的,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无知、短视和自私,更使一个国家错失了时代的机遇 。锁国200多年,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从皇帝到底层百姓,都只知大清,而不知天下之大 。中英交战两年多了,道光帝还在追问: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等等 。
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军事装备自然难敌西方的坚船利炮,自鸦片战争后,清廷一味地割地赔款,企图用万里河山和人民的血汗继续维护其苟延残喘的统治,被后人冠以“奴清”的称号 。
明与清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称为“刚明”,意为百折不挠,意为至死不屈 。明朝的皇帝虽然能力大都比较平庸,有些甚至还比较懒惰,但是都不失铁骨铮铮 。有明一朝,没割过一寸地,没陪过一分钱,任何胆敢挑战大明的势力最终都会被打残(末期除外) 。当然,这也归功于明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当时(末期除外)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力量可以打得明军丢盔卸甲,割地赔款也就无从谈起了 。
最危险的一次是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虏,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朝臣们竟然果断地换掉了自己的皇帝,当真是“国家为重,君为轻” 。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吊死煤山之际,还说出了“,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的话,当真是“民为重,君为轻” 。虽然只是两起个别事件,但是至少可以说明百姓在明朝皇帝及整个统治阶级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至少不是命不足惜的奴隶 。
鲜明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于明朝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