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明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 , 以其兵势广大 , 犹能奉事周室也 。”意思是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 , 称霸之后还名垂千秋 , 就是因为他们仍然以周王朝为尊 。言外之意 , 如果两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 , 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 , 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机澄清 , 尽管他势力非常大 , 但他决无二心 , 他并不是想篡汉的“奸雄” , 而是一心辅佐幼主的“能臣” 。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 , 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 , 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
第二 , 从当时形势来看 , 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 。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 , 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 , 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 , 国家还未统一 , 天下并不太平 。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 贸然称帝 , 势必成为众矢之的 , 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 , 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 , 这样 ,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 , 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 , 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 。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 , 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 , 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 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 , 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 , 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
但是 , 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 , 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 , 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据《三国志》记载 ,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 孙权上书给曹操 , 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 , 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 , 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也就是说 , 一旦自己称帝 , 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 。
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 , 谁也奈何不了他 , 谁也动不了他 , 否则便是自取灭亡 。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 , 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 , 都得不到好下场 , 就证实了这一点 。
第三 , 曹操坚持实用主义 , 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 , 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 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 , 才华得不到发挥 , 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 。他的目标很明确 , 就是要统一天下 , 安邦定国 , 其他的都是手段 , 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 , 什么方法都可以用 。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 , 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 。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 , 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 , 唯才是举 , 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 , 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 曹操以荀彧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 , 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 , 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 , 魏郡也是最大的郡 。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献帝诏令他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 , 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 , 乘坐专门的金银车 , 套六马 。至此 , 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 , 也具备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礼仪 , 此时 , 陈群、桓阶、夏侯敦等人都劝曹操称帝 , 然而曹操不为所动 , 坚持不做皇帝 。
- 三国曹操是如何让歌姬留声不留命的
- 庞德究竟有多厉害?庞德为曹操立了哪些些战功
- 一代名妓柳如是为什么会嫁给结过婚的大叔
- 如果曹操把世子之位传给有才华的曹植,会怎么样?
- 趣闻: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对鸡肉情有独钟
- 曹操最不能容忍别人在他面前怠慢耍大牌!
- 三国时期曹操南征东吴战略正确但犯下低级战术错误
- 命可以给钱不能给的曹魏大将曹操堂弟曹洪
- 揭秘:三国历史上鬼见了都怕的曹操身边的特务们
- 曹操得了什么病?是否真能被名医华佗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