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契丹族为何未能在五代时期夺取中原?( 四 )


在南征中原的过程中,契丹军遭遇多次失败,无数将士战死沙场 。耶律德光只好多次征兵和更改作战策略 。944年,耶律德光率契丹大军南下,西路军在河东败于刘知远,东路军先获小胜,旋即失利,赵延寿为先锋的中路军最后也无功而返 。第二年再次南征,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连年的战争导致契丹国内人畜多死,诸部厌战 。946年,耶律德光又挥师南下,与杜重威在夹滹沱河对峙,他利用杜重威怯懦畏战且心怀异志,断其粮道及归路,再用帝位诱降,才得以大获全胜 。战争的胜利,除了依靠骁勇善战的契丹铁骑,更得益于耶律德光充分利用了后晋君臣离心离德 。
但在灭后晋后,围绕如何分配胜利的果实,耶律德光与投靠他的汉人将领以及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了 。如赵延寿,耶律德光曾一再许诺立他为帝,使他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后太宗克汴,延寿因李崧求为皇太子,上曰:‘吾於魏王虽割肌肉亦不惜,但皇太子须天子之子得为,魏王岂得为也?’”后来,为了安抚赵延寿,“上命迁延寿秩,翰林学士承旨张砺进拟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上涂‘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赵延寿因此心怀怨望,在耶律德光死后即自称“权知军国事”,加重了南征契丹军的负担 。再如刘知远,在后晋与契丹激战之时,不肯出兵相助,坐视后晋灭亡,借机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实力 。在耶律德光入主东京后,他曾派人奉表称臣 。但当他看到契丹贵族的残暴掠夺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契丹在中原的统治岌岌可危,便乘机称帝自立 。许多不肯臣服于契丹的藩镇和义军将领纷纷投靠刘知远,对大梁和洛阳构成了直接威胁 。随着中原局势急转直下,孤军深入的耶律德光为了避免归路被截断,陷入全军覆没的险境,被迫决定北撤 。进入都城大梁仅仅两个月后,耶律德光便不得不率文武百官和军队主力匆忙离开了 。耶律德光离开大梁时,以外戚萧翰留守,萧翰自知孤城难守,遂擅自立后唐明宗之子李从益为帝,自己撤至中京与耶律阮会合 。耶律阮撤离中京时,又以麻答为中京留守,麻答贪婪残忍,克扣汉军粮饷,激起兵变,被逐回草原,契丹南征所占州县纷纷归附刘知远的后汉政权 。
正是基于上述的各种原因,契丹王朝最终未能有机会统一中原并建立稳定的政权,但契丹统治者的努力也非徒劳无功 。契丹屡次南征,尽管给中原人民和契丹境内的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客观上满足了契丹王朝初期发展的历史要求 。契丹南征中原不但掠回巨量物质财富,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加快了契丹社会封建化变革的进程,促使其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更快地成熟起来 。契丹通过和中原的交流,也为我国北方包括契丹、奚、汉、渤海、女真、蒙古等在内的民族融合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