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用诚信取天下的两大秘笈:从未违背过诺言( 四 )


刘备宽仁有度 , 以信诚待人 , 在君臣关系方面 , 要比曹操、孙权集团和谐得多 。曹操、孙权都有猜忌多疑的毛病 , 连荀或、陆逊这样的功臣也都因曹、孙的猜忌而忧郁致病 , 不得善终 , 刘备方面则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不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 , 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 , 入川后归附他的人 , 刘备都量才使用 , 一视同仁 , 不存偏见 , 不讲山头 , 处事公正 。对关羽、张飞也同样 , 不因为他们之间“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而只重私情 , 不重才能 , 排斥他人 。
老将黄忠 , 本是刘表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 , 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州的江南诸郡时归顺 , 后随刘备入川 , 常冲锋临阵 , 勇冠三军 。后又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于定军山 , 为刘备获取汉中立下大功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 , 封黄忠为后将军 , 同时封关羽为前将军 , 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 。诸葛亮认为黄忠的名望素来不能跟关羽、马超相比 , 马超、张飞在近前 , 他们都亲眼见到黄忠的战功 , 还可以向他们解释清楚 , 而关羽远在荆州 , 知道了一定会不高兴 。他建议取消对黄忠的任命 。刘备坚持不变 , 说他自会向关羽解释此事 , 特派费诗至荆州 。其时关羽正北攻襄樊 , 费诗直接到襄樊前线见关羽 , 关羽得知黄忠为后将军 , 发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前将军的任命 。经费诗一番劝说 , 关羽明白了道理 , 遂即受拜 。
刘备提拔魏延镇守汉中 , 也说明他对关、张并非存有偏心 , 而是处事很公正的 。魏延本是义阳的地方豪强 , 刘备入川时他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相随 , 很有勇略 , 屡立战功 , 升任为牙门将军 。刘备攻下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 准备将王府迁往成都 , 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中 。当时大家都以为一定是张飞 , 张飞心里也以为非自己莫属 , 结果刘备提拔了魏延 , 以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 , 领汉中太守 , 致使“一军尽惊” , 即全军上下无不惊讶 。
刘备重封黄忠、提拔魏延 , 既说明他处事公正 , 知人善任 , 又说明他在用人上不讲山头、不讲私情 。在刘备集团内部 , 确实有一个刘、关、张“三人帮” , 论跟刘备的私人交情 , 他人都不能与关、张相比 , 但他对关、张并没有特殊照顾 , 一样论功行赏 , 量才使用 。他让关羽守荆州 , 也不是从私情出发 , 而因为关羽是蜀汉方面最著名的将领 , 包括曹魏方面都认为“蜀国名将惟关羽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决定伐吴 , 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 , 并非单纯为义气 。平时 , 他对“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片面性 , 也有过告诫 , 不是一味迁就 。刘备在识人、用人上实际比诸葛亮高出一筹 。提拔重用黄忠、魏延 , 诸葛亮就不可能做到 。又如对马稷 , 刘备临终时嘱咐:“马稷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诸葛亮后来不听此言 , 结果吃了大亏 。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 , 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 。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 , 强调“仁政” , 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 , 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 , 征服百姓 。刘备年少时虽然不爱读书 , 但复杂的政治斗争实际使他深知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 , 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 , 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 , 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 , 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 , 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 , 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 , 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 。这种政治品格虽然深深打有儒家政治思想的烙印 , 但在今天仍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以往人们常常把拥刘反曹视为一种封建正统思想 , 好象拥刘就是拥汉 , 恢复汉室统治 , 其实这是一种浅层次、简单化的思维定式 。我们应从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政治品格来看待这个问题 , 否则的话 , 就会大大降低乃至失去刘备这个特定历史人物永恒的政治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