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以备载淳将来继承皇位 。
第二道谕旨:"奉朱笔:皇长子御名(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特谕 。"
顾命八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他们的实际首领是户部尚书肃顺 。由他们"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
只是如此,咸丰帝感到仍不可靠,必须给予皇后和皇贵妃以特别的权力,也使她们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自保,并借以保护皇子 。
因此,赐给皇后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此印由懿贵妃掌管 。并申明,凡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印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即印讫 。只有盖了这两方印鉴,谕旨方才生效 。这两方印鉴非同小可,它是皇权的象征 。
《热河密札》第十二札记道:"两印均大行皇帝所赐,母后用御赏印,印起;上(皇帝)用同道堂印,印讫 。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皇帝刚死,停棺待葬,叫大行皇帝,也叫大行 。《清后外传》记道:"文宗临崩,以印章二赐孝贞后及帝 。后曰御赏,帝曰同道堂 。凡发谕旨,分钤起讫处 。""同道堂印后由孝钦后(慈禧)执用,想因穆宗(同治帝)年幼,故孝钦代钤 。母后圣母,两宫分负其责焉" 。
咸丰帝赐给皇后和幼帝的两方印是有深意的 。他遗命八位王大臣辅弼幼主,而不是一二位,说明他考虑到了不使权力倾斜于一二人之手,造成王大臣大权独揽的局面 。因为人多,八位王大臣可以互相牵制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使八大臣一心扶持幼主,又赏给了皇后和幼帝两方印,代替朱笔,不钤印的谕旨不生效 。这就授予了皇太后与幼帝以某种程度的否决权 。
实践证明,这两方印鉴起到了遏制顾命八大臣权力的重要作用 。
三 秘密地谋求了恭王配合
咸丰帝死后,顾命八大臣原形毕露,欲大权独揽 。
咸丰帝设计的权力分配格局,不是急切仓促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二位皇太后和幼帝为一方,八位王大臣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任何一方又不可 。这既不是垂帘,又不是辅政,而是"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这就是咸丰帝所设计的政治格局 。其特点是多方牵制 。其指导思想是权力制衡 。《清史稿》说:"辅弼充位,悉出妙算 。"是有道理的 。《剑桥中国晚清史》评道:"但并不是把权力全部授予他们 。由于他们只受权赞襄,所以不能合法地启用通常代替朱批的御玺 。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两位皇太后固有的权力 。因为母后的地位能够合法地代表幼主使用御玺 。"这个分析是中肯的 。咸丰帝自以为谋算得天衣无缝,不会出什么问题,他可以放心地走了 。但还是出了问题,而且出了大问题 。
问题出在八位王大臣欲皇权独揽上,即独霸皇权 。而他们的企图是从谕旨事件暴露出来的 。百密一疏,咸丰帝设想得再周全,还是有漏洞 。谕旨的事情,他就没有交代明白 。关于谕旨的拟定、呈览、修改、颁发等,他就没有说过一句话 。
两宫皇太后与顾命八大臣之间的矛盾很快便暴露无遗 。两宫皇太后在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召见顾命八大臣,商议有关谕旨颁发、疏章上奏和官吏任免等重要事项,都应该如何处理 。八位王大臣以为有机可乘 。
他们乘机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是向两宫皇太后叫板 。他们狂妄地提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这就是说,一是臣下的奏章一律不进呈皇太后阅看;二是皇帝的谕旨由王大臣拟定;三是皇太后只管钤印,没有权力更改谕旨的内容 。如若照此办理,两宫皇太后只不过是个木偶式的盖章工具而已 。这样明目张胆地暴露自己的心迹,说明他们根本没把这孤儿寡母放在眼里 。他们以为,年轻的寡妇和幼稚的小儿不会有什么能耐,只能任其摆布,俯首就擒 。其实,他们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完全低估了绝顶聪明的慈禧,虽然她只有27岁 。
-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简介
- 甘茂是谁秦国名将甘茂的生平简介和事迹
- 历史上被称为诸葛三兄弟都是谁?
- 王昭君和王政君是什么关系历史上王昭君是怎么死的
- 战国军事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 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是哪些人
- pr是什么职位全称 pr是什么职位
- 女人的乳酸菌是什么 女人的乳
- 内蒙虫草酒的价格是一瓶。
- 奔富NVH407是什么酒 407是什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