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构情节( 二 )


三、战前孙权与刘、曹之交涉
夷陵之战战斗过程比较复杂,《三国演义》叙述了许多细节问题,这里不便一一考究,择其要者予以分析 。
据《三国演义》,在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进犯的消息之后,大会群臣,商议对策,而此时,诸葛瑾主动请求为使,去说先主罢兵 。这一段是否与历史相符呢?历史上,确有诸葛瑾劝说刘备罢兵之事,但是与小说相比,有几处明显的不同 。首先,诸葛瑾并没有如小说中说的那样亲自前往白帝城,只是“与备笺”(《诸葛瑾传》)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诸葛瑾给刘备的信中没有任何归还荆州的话语,其原文如下:“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 。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诸葛瑾传》)
而在《三国演义》中是怎么说的呢?“孙夫人一向思归 。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不仅要还回孙夫人,还要还回荆州,这个与史实相去甚远 。须知荆州于孙权之利害甚大,失去荆州,长江上游则无险可守,孙权费尽心思夺取的荆州怎可能如此轻易交回?
在向刘备求和遭拒之后,孙权转而向曹魏求和,以防止腹背受敌 。罗贯中详细记录了赵咨使魏及孙权接受曹丕册封为吴王的过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中,赵咨与曹丕的对话摘录如下:“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 。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这一段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基本吻合,只是措辞稍有区别,而之后的对话则与上传注引《吴书》相吻合,篇幅较长,此处不再全文引用 。
四、陆逊之出场
外交交涉失败,只能武力御敌 。据《三国演义》,孙权先派孙桓与朱然前往御敌,被刘备击败,孙桓受困于彝陵城中 。其中战斗细节姑且不论,就事件本身来说,其来源在于《三国志》中的这样一段记载:“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陆逊传》)可见,这件事确是事实,但是,时间显然有问题 。小说中是孙桓战败被围在先,然后陆逊才做了主帅,而事实却是,孙桓“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孙桓传》)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陆逊传》)由陆逊统帅孙桓等人,不存在孙桓在先,陆逊在后的安排 。
显然,这里是罗贯中利用了小说情节的复杂性,给陆逊出场以铺垫,显示陆逊的能耐,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罗贯中接下来并没有立即叙述任命陆逊之事,而是一口气讲了三个故事 。说是故事,因为它们全部是虚构的 。第一个就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的老将黄忠之死 。罗贯中安排黄忠死在了吴将马忠的暗箭之下,这样,既树立了一个悲壮的英雄,又让读者在惋惜之余,更加痛恨孙吴主臣,从而与整个小说以刘汉为正统的观念相符――凡与之对抗的,都视为“反动派” 。
第二个是甘宁之死 。小说中甘宁带病出征,被沙摩柯射杀 。这一段写得异常伤感,摘录于此,以供品味:“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 。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 。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 。”(第八十三回)而关于甘宁的死,《三国志?吴书?甘宁传》里只有一句话“宁卒,权痛惜之”,并没有写到甘宁死于此战,也当然没有演义中这般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