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模式和太上皇模式:国家权力交接的四大模式( 三 )


胤禛偷改传位诏书真假莫辨,但他当上皇帝是事实 。或许是意识到传统皇子太子模式选择接班人的不足和危险,当上皇帝后,胤禛着手制订新的皇权交换规则,以避免斧声烛影、兄弟相残 。《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元年八月,雍正预立皇太子,但不公开,他将传位诏书置于密封锦匣中,收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死后才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与秘藏于内府的密旨核对,无误后当场迎立新皇帝 。史家甚赞这种模式,称之为“密储” 。密储模式的受益者,共有4四位皇帝,分别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到清后期,由于皇帝独子,或无子,密储模式实际上失效了 。
【皇太子模式和太上皇模式:国家权力交接的四大模式】
“密储模式”在中国系清代首用,但在国外早有先例 。《北史·西域传》记载,当年波斯国(今伊朗一带)国王权力交接便采取这种模式:“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 。王死,众乃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立以为王 。”雍正或许是受此启发 。当然,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交接手段并不局限于此,但以此四大模式为主要选择,其具体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危险和诡异 。但是,不论哪一种模式,总少不了“阴谋论”和太监、奸臣的影子,这或许是古今通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