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是纸上谈兵之辈吗断粮后死磕白起46天( 二 )


这是第一个胜负手 。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场外两个君主都想会战,场内的会战一触即发,通过会战来解决问题是必需的 。只不过秦王在场外占了先手,他花费千金游说——目的是请场内的赵军先手 。
先手好吗?先手一定是好的 。只不过要先看场外,再看场内 。有时候场内的人觉得自己明明占了先手、是先发制人,可对方却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他感觉自己像个傻瓜 。为什么?因为对方敢于在场内后发,往往是在场外已经买定离手了 。
第二阶段,赵括上任的途中,秦国得到消息,于是悄悄命令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也就是换了一个王牌名将 。而赵括抵达长平前线之后,立即出兵攻秦 。列阵之后被白起分割包围成两部分,且粮道断绝 。至九月,赵卒已经饿了四十六天的肚皮 。
怎么说呢,赵括被白起伏兵分割后,还能扎住阵脚,“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粮道断绝后又坚守四十六天 。如果赵括仅仅是现代意义上所理解的纸上谈兵之辈,那是不可能的 。
在赵军等待援兵的四十六天内,秦王亲自到河内郡,“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这事说明,赵国还是增派了军队去解围的,秦国也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秦王砸锅卖铁动员了这支生力军,出高平由沁阳沿丹水北上 。被围的赵军从寨垒工事内看到的景象,便是不但退路被阻,而且远处又来了一支夹攻的秦军,更无奈的是,自己的肚皮还在呱呱叫 。
这是第二个胜负手 。会战开始了,唯一目标就是赢得会战 。场外的赵王按照自己花钱的风格组织了正常的解围力量;场外的秦王特事特办,不但倾尽口袋,而且还赔本做生意 。场内的会战结果就这样被决定了 。名将白起够狠,但没有秦王输血他也只能僵持不下 。被后世讥笑的赵括不够狠?他能在断粮之后坚挺四十六天,堪称战将啦 。
战争就是这样,无论场内还是场外,同等量级的选手之间僵持不下的时候,谁能撑得更持久一点,谁能拼得更凶狠一点,谁活 。
于是,赵军最终解围失败,粮食也送不上来 。军营内部开始互相残杀取食之后,赵括知道是靠着最后一点求生意志开始突围的时候了 。于是他把战卒分为四队,反复冲了四五次,出不去,最后“出锐卒自搏战”,也就是亲自带着最精锐的敢死队上阵了 。结果赵括被伏弩射杀,乃是战死沙场 。
同时另有“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当然可以想象的是,这四十万人中大多数是非主战的随员和民夫,但也说明被围困四十六天后,赵军的大多数有生力量仍然保存了下来,只不过主将挂掉,也就战意全无了 。
这个景象完美诠释了赵奢为什么要为三万精兵的剑身配上十万民夫做剑鞘 。真正合战开始了,精兵如果受挫了,整个军队的意志便动摇了 。所以史书记载的动辄几十万对几十万的战役,合战伤亡并不会很大 。
但只要尉官一旦阵亡,他所指挥的那支精兵单位也就接近崩溃了;将官一旦阵亡,整个军队也就崩溃了 。如果事后记录为死伤惨重,那更多是因为追击溃兵过程中的杀戮,是因为首级换土地,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 。
这一战之后的收尾阶段,陆续打到次年正月才罢兵 。第二年九月,秦王命白起再出兵之时,白起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虚”,也就是长平之战的第二阶段包围与反包围的拉锯战中,秦国也是损失惨重的 。
从赵括来说,在指挥长平之战之前,“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也就是说那时他已经是个有了战功的将军了 。至于赵王赐他的金帛,是藏在家里,还是购买便宜的田产,那是赵括个人的事情,但赵括的实战经验与实战成绩,绝对是将军级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