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我想听中国之最( 三 )


当时,卫星系统王平总师向谢军提出一个建议,先对北斗二号的器部件进行梳理,对北斗二号采用进口器部件改成国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谢军非常赞同,说:“先把我们的家底和我们的能力摸清楚 。”
经过初步摸查,将需要进行国产化元器件分成4类:第一类是已经有国产化器部件,研制基础比较好,可以直接选用;第二类是已经开始研制,但还没有完成鉴定,或不适合北斗卫星在轨使用条件,还要进一步验证;第三类是国内有研制基础条件,可以研制,但还没有研制;第四类是国内暂时没有研制基础 。分成4类后,导航卫星项目办开始调研国内的厂家,确定能够对接这4类元器件的厂家 。对于一些核心元器件进行规范与统一,都统一到国产元器件上来 。
CPU是北斗三号卫星的关键,各个分系统核心处理器和控制器件都要用到CPU 。在工程准备阶段,针对CPU选用专门形成一个论证报告,结论是国产的都不太成熟,建议选用进口的697 。
谢军问王平:“您对772所最了解,他们的产品到底行不行?”
“772所生产的BM3808芯片,已经完成了鉴定 。”
“哦,结论呢?”
“总体表现不错,就是缺少单机的使用验证 。”
谢军分析说:“这样的产品,假如研制过程要走一百步的话,厂家过去已经走了八九十步了 。这时候,我们不去使用,把他们否了,等于人家几年辛辛苦苦白忙乎,前面的八九十步白走了 。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一下,大胆地在设计上采用,全面安排使用验证,他们再努把力,就能把最后的一二十步走完,走到终点 。遇到问题,我们要和厂家共担风险,共同解决;不行还可以改进嘛,改到行为止 。”
为此,五院卫星总体坚持推行BM3808,航天772所不负众望,终于攻下了CPU这个坚固的“堡垒” 。
控制分系统的动量轮、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翼驱动机构,在北斗二号阶段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经过了在轨的考核和验证,达到国际水平 。北斗三号继续采用没有异议 。但当时其它的几个关键单机,北斗二号都是采用进口产品,到了北斗三号,是继续进口还是推进国产化,存在争议 。比如行波管放大器、大功率微波开关等 。
初期,有人建议采用一半进口一半国产的策略,逐步推动国产化进程 。但在北斗三号飞行试验星研制阶段,国外开始对我国实施进口限制,行波管放大器交货时间普遍推迟 。卫星处在三万六千公里和两万一千公里的高度上,无线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衰减非常厉害,为了保证用户能收到信号,必须用行波管放大器,将星上的导航信号进行放大,因此它是星上一个重要的器部件 。
在卫星分系统总师会上,谢军说:“在进口关键产品这件事上,我们的前辈吃尽了苦头,所以,历史一次次告诫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只有靠自己 。现在表面看,行波管放大器是推迟交货时间,但对方要是一拖再拖,那不是把北斗给拖垮了 。”
卫星系统总指挥迟军态度坚决:“此事我看凶多吉少,它不按时交货,趁早退了拉倒 。”
谢军和迟军带领专家,多次到国内所有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厂家走访研讨,发现中科院电子所、中电科12所和南京772厂三家都有科研和生产能力 。更可喜的是他们都有一种“国产化”的决心和情结 。
中科院电子所行波管攻关团队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尽管缺乏航天空间产品研制经验,却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他们基本是每周7天24小时、高强度连续奋战 。2013年9月第一批正样产品顺利通过出所试验,但在产品验收时,由于螺流参数超差被全部拒收 。究其原因是研制中重点关注地面的性能,没有将螺流当作关键指标 。这次打击,让年轻的设计团队,对航天产品特殊的质量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解决问题,他们倒排研制管理流程,精确到小时,工艺师和操作人员对每个设计环节和操作步骤进行仔细核对,制定出最合理的操作方案;同时,生产人员压缩用餐、休息时间,装配一气呵成,轻易不出净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