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曹冲称象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悬疑?( 三 )


如果是7岁 , 那就大不一样了 。今天 , 7岁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了 , 加减乘除都学了 , 生活阅历也丰富多了 , 智商当然更高多了 。但即便如此 , 一个7岁的孩子 , 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 , 没有对前人类似经验的借鉴 , 也很难凭空想出这种称象的方法 。
其实 , 神童不过是智商高 , 但智商并不等于智慧 。智商是先天的 , 智慧是后天的 。智慧不是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经验的思辨中获得的 。经验既包括自己的实践经验 , 也包括对前人经验的借鉴 。称象的智慧也是一样 , 四五岁的曹冲 , 自己不太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果没有对他人经验的借鉴 , 仅凭一己智商是不大可能空想出来的 。
是否借鉴燕昭王“浮舟”称猪
那么 , 曹冲称象的智慧从何而来呢?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类中 , 曾提出这样的看法——
予按:《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 , 曰养奚若 。使曰:‘豕也 , 非大圊不居 , 非人便不珍 。今年百二十矣 , 人谓豕仙 。’王乃命豕宰养之 , 十五年 , 大如沙坟 , 足如不胜其体 。王异之 , 令衡官桥而量之 , 折十桥 , 豕不量 。命水官浮舟而量之 , 其重千钧 , 其巨无用 。”云云 。乃知以舟量物 , 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 , 不始于邓哀王也 。
网络配图
战国的时候 , 北方的一个部落给燕昭王进献了一头巨大的猪 。献猪的使者说这头猪的名字叫养奚若 , 已经120岁了 , 人称“豕仙” 。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专人饲养它 。15年之后 , 这口猪的形体像一座沙丘那么大 , 四条腿简直就支撑不起身体了 , 不得不整天坐着 。
燕昭王命令掌管衡器的官员称一下这口猪到底有多重 。起初 , 掌管衡器的官员拿来十杆最大的秤 , 每杆大秤可以称500斤 , 十杆大秤就可以称起5000斤 。他们用很多绳索把猪兜住 , 然后把十杆大秤的秤钩分别挂在不同的绳索上 , 每杆大秤由两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来抬 。可是 , 20个小伙子不仅抬不起来 , 而且这十杆大秤也打不起来 。掌管衡器的官员又拿来十个秤砣 , 每杆大秤用两个秤砣 。这样 , 一杆大秤可以称1000斤 , 十杆大秤就可以称10000斤了 。可是 , 众人还是抬不起来 。由于用力过猛 , 结果十杆大秤的秤杆都被折断了 。
燕昭王问大臣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这口大猪 。水官说可以用“浮舟”来称量 , 就是用船来称量 。燕昭王采纳了这一做法 , 最终得以称出这口大猪“其重千钧” 。一钧是30斤 , 千钧就是30000斤 。大猪的重量或许有明显的夸张 , 但用船称猪的方法和用船称象的方法是类似的 。
《符子》这部古书中只说水官用船来称量大猪 , 但具体怎么用船称则语焉不详 。或许别的古书上有记载 , 但今天已经失传了;或许别的古书上没有记载 , 这就要靠人的学问水平了 。
曹冲所受的教育 , 应该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 。他的老师一定是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 , 很可能给曹冲讲过如何用船称猪的故事 。因此 , 曹冲就知道用前人这一称猪的方法来称象 。所以 , 大致可以推断 , 曹冲称象的智慧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 , 而不是单靠神童的智商想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