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土豪沈万三:他是如何拥有如此多的财富?( 二 )


刊印于光绪年间的《周庄镇志》卷三的《沈伯熙墓志铭》也说:“大父祐见其地沃衍宜耕 , 因居焉 。大父富(沈万三)嗣业弗替 , 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 , 又能推恩以周急难 , 乡人以长者呼之 。”
明中期苏州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 , 富累金玉 , 沿至于今 , 竟以求富为务 。”
根据这些资料 , 专家们推测:沈万三的父亲从湖州南浔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 , 辛勤耕作 , 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 。由于经营得法 , 占田日广 , 沈家转为招纳佃户、出租田地、雇用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 。到沈万三兄弟掌管家业时 , 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江南经济发达 , 在宋元之际未受到什么破坏 , 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 , 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 , 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 。而当时的北方 , 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 , 主要靠南方供给 , 沈万三一定也是“售粮大户” 。可见 , 沈万三家族主要是靠垦殖起家 , 辅以农产品交易 , 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富豪的 。
二是赠与说 。
杨循吉《苏谈》中有《陆道判捐资》一文 , 其中说道:“元时富人陆道原(应为德原)货甲天下 , 为甫里书院山长 , 一时名流咸与之游处 。暮年 , 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赀产付之曰:吾产皆与汝……道原遂为黄冠 。所谓二者 , 其一即沈万三秀也 。”
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顾、陆、李三子》云:“元末吴人顾阿英、陆德原、李鸣凤皆富而好古 , 亦能诗文 , 至今有脍炙人口者 。一时名士咸与之游 , 名振东南 。顾有三十六亭馆 , 陆之治财者 , 沈万三秀也 。李尝助太祖军粮二万斛 。入国朝 , 顾削发为僧 , 陆为黄冠 , [遗业于万三] , 李挈妻子、家资浮海去 , 俱惧法而避之 , 惜哉!”
《周庄镇志杂记》也说:“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 , 陆富甲江左……尽与秀 。”
这些资?都说 , 沈万三的财富 , 均得之于陆德原的赠与 , 事实果真如此吗?明都穆所辑的《吴下冢墓遗文》中 , 收有一篇很不常见的《陆德原墓志铭》 , 略谓:陆德原字静远 , 长洲甫里(今甪直)人 。家有资产 , 又得族田千亩 。他在家乡办起了甫里书院 , 被署为山长 , 曾捐资重建长洲县学 。调任徽州儒学教授后 , 又出资修州学 。至元六年(1340)回苏州买木料时病逝 。有子八岁 , 长女赘徐元震 , 次女刚生三个月 。这篇铭文出于陆氏同僚、儒学提举黄晋之手 , 有力地证实陆氏并无出世当道士的事 , 况有入赘之婿、幼小之女 , 更无送财与外人的道理 。
沈万三很可能帮陆德原算过账 , 购运过木材 , 甚或接受过一定的赠与 , 但全盘接受陆家财产 , 则可能是讹传 。
三是通番说 。
这里所说的“通番” , 指的是海外贸易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 , 富甲天下 , 相传由通番而得 。”孔迩《蕉馆纪谈》说沈万三“乃变为海贾 , 遍走徽、池、宁(国)、太(仓)、常(州)、镇(江)豪富间 , 转辗贸易 , 致金数百万 , 因以显富”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 , 是由于做海外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