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与孙子兵法媲美的成吉思汗兵法:蒙古兵学战略( 二 )


二、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 , 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 , 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大迂回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需要速度 , 没有速度 , 谈不上战争的突然性 , 也难以对敌人达成合围;其次 , 需要长途奔袭 , 没有远距离奔袭 , 很难对敌产生威慑 。可以说成吉思汗的军队都具备这两个条件 , 这也是他能够征服世界的奥妙所在 。13世纪 , 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 , 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轻骑兵 。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 , 适合远程奔袭 。重骑兵防护性能好 , 机动性差 , 适合阵前对抗 。所以 , 蒙古军的轻骑兵 , 恰如“二战”中机械化部队 , 它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 , 迫敌解除武装 。这就使成吉思汗时代所营造的战场 , 完全是一种飓风式战场 。
如果把它与“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作对比 , 就会发现在成吉思汗指挥的战争中有与德国“闪击战”相似的内容 。“二战”中 , 德军闪击波兰 , 用了一个月;闪击丹麦、挪威 , 用了两个月;闪击法兰西 , 占领法国首都巴黎 , 前后也只有一个月 。这是发生在工业时代的“闪击战” , 而发生在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 其战绩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 。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它的集结:“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 , 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 。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 。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 , 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 , 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 , 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 ,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 ,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 。”(《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 ,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1992)由此可见 , 成吉思汗的轻骑兵 , 有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共同的特点 , 即高速、突然、攻击力强 , 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 。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轻骑兵机动性好的特长 , 打破了13世纪呆板的攻防战术 , 从而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 。当时 , 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已引起欧洲人的惶恐 , 甚至像遥远的城市 , 如卢卑克(波罗的海南岸一个城市)和纽伦堡(今德国巴瓦里亚境内)都加紧防御准备 。就连当时的英国也提心吊胆 , 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鱼 。当时欧洲人对成吉思汗子孙的惧怕 , 从某种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应 , 因为并不清楚蒙古人为什么不可阻挡 , 有人甚至把蒙古军后来因窝阔台去世而退兵之举 , 归结于他们教皇和皇帝的英明 。后来法国的拿破仑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 他认为蒙古军西征 , 不是亚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动 , 而是有严密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 。由于他们比对手更精明因而才能所向无敌 。拿破仑的分析切中问题的实质 。当蒙古军象飞沙快速推进时 , 在它的背后 , 是行之有效的大迂回战略 。而这种战略 , 在蒙古兵放牧、围猎时 , 就已经产生并成熟了 。
三、大迂回战略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 , 能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 , 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 , 为己创造有利战机 。蒙古军队的大迂回战略能以迂为直 , 避实击虚 , 扩大战争空间 , 节省兵力兵器 , 加速战争进程 。蒙古军灭金 , 窝阔台就采用了成吉思汗临终留下的大迂回攻金方略 。他令拖雷率主力西路军 , 绕过金军的重镇潼关 , 自宝鸡出汉中 , 强行通过南宋管辖地区 , 沿江而下 , 经唐(今河南唐县)、邓(今河南邓县)北上 , 采用大迂回战略 , 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 。金朝十分惊慌 , 急忙抽调守黄河和潼关的主力部队10万余人前来抵挡 。两军在邓州遭遇 , 拖雷只有3万人 。他采用袭扰战术 , 避免与金军正面交锋 , 使远道而来的金军十分疲惫 。这时蒙军正面部队已渡过黄河 , 直趋汴梁 , 金军仓皇北撤 , 当退到钧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时 , 被两路汇合的蒙古军团团围住 , 后又网开一面 , 在追击中全歼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