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自述:为什么新婚之夜我对两新娘毫无兴趣?( 二 )


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又名惠心,比我小三岁,看照片的那年是12岁 。这是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 。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非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不可,理由是文绣家贫寒,长得也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得很美 。这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字慕鸿(后来在天津有个驻张园的日本警察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书,把慕鸿写成秋鸿,以后以讹传讹,又成了鸿秋),和我同岁,看照片那年是十五岁吧 。我听了王公们的劝告,依然没走什么脑子,心里想你们何不早说,好在用铅笔画圈不费什么事,于是我又在婉容的相片上画了一下 。
可是敬懿和荣惠两太妃又不愿意了 。不知太妃们和王公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荣惠太妃出面对我来说:“既然皇上已经圈过文绣,她是不可能再嫁给臣民了 。”因此,可以纳为妃 。我想,一个老婆我还不觉得有多大的必要,怎么一下子还要给我两个呢?我不大想接受这个意见 。可是禁不住王公大臣根据祖制说出“皇帝必须有后有妃”的道理,我想这也是真的,中国皇帝历代也没有听说谁只有一个老婆,既然这是皇帝的特点,我当然要具备,于是我也答应了 。
这个选后妃的过程,说得简单,其实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这样定下来的 。定下了之后,王公们去找徐世昌,这位一度想当国丈的大总统,表示了同意,答应了到举行婚礼时给予各方照顾,这就是说,排场摆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这时直奉战争发生了,婚礼拖了下来,直拖到民国十二年年初(阴历年前),这时徐世昌已经下台,而大规模的婚礼筹备工作已经收不住辔头,虽然筹备的王公们对二次上台的黎元洪总统不像对徐世昌那么信赖,可是还是大办起来了 。
我知道有一部分大臣,事先对于准备采取这样大的婚礼规模,是以为不智的,认为这必定对社会发生一种刺激,弄不好很可能引起攻击,而徐世昌下台、张作霖败走后的当权人物是否肯给包庇下来,也还有疑问 。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是出乎这部分人的意外,使大部分在徐、张下台后变成垂头丧气的王公大臣、遗老遗少们,不啻吃了一服还魂汤 。
首先是民国当局答应给的支持,即使徐世昌在台上也不过如此 。民国的财政部写来一封颇含歉意的信给内务府,说经费实在困难,以致优待岁费不能发足,现在为助大婚,特意从关税款内拨出10万元来,其中两万,算民国贺礼 。同时,“步军统领衙门”特派官兵担任警卫 。计开:
“大征礼”随行警卫及荣源宅门前警卫官长两名,士兵十二名;
“淑妃进宫”沿途及神武门、“妃邸”门前官员三十一名,士兵四百一十六名;
“行册立礼”沿途及神武门、“后邸”门官员三十四名,士兵四百五十八名;
“皇后凤舆”沿途及神武门、“后邸”门官兵三百八十余名;
“大婚典礼”沿途及神武门、“后邸”门官兵六百零一名;
“皇后妆奁进宫”沿途及神武门、“后邸”门官长二十二名,目兵二百零六名,“淑妃妆奁进宫”同上,在东华门、新安门前拦阻行人用官长八员,目兵一百名 。总起来,大约出动了陆军官兵二千四百九十八人次 。另外,还有大批宪兵、警察、保安队、消防队,不必都统计了 。
本来按民国的规定,只有神武门属于清宫,这次破例,特准“凤舆”从东华门进宫 。
全部婚礼全部仪程是五天:十一月二十九日午时,淑妃妆奁入宫 。
十一月三十日午刻,皇后妆奁入宫 。巳刻,皇后行册立礼 。丑刻,淑妃入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