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多为修复加固:主要格局为北齐时期构建( 二 )


斩山筑城、断谷起障 斛律金父子领衔修长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凉雄劲的《敕勒歌》,出自北齐大将斛律金之手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斛律金受命督修长城时,已是66岁高龄的老人 。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北齐占据了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户三百余万,人口两千余万 。当时,为防止北方突厥、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威胁,以及西面北周的虎视眈眈,北齐存在的27年间,共六次修筑长城 。其中第二次修筑的规模最大,投入的人力最多,并开始修入北京地界 。
公元564年9月,突厥进犯幽州,入长城大掠而还 。北齐调斛律金之子斛律羡为幽州刺史,斛律羡主持了对北京段长城的修建 。《北齐书·斛律金传附子羡传》中记载: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
通过记载可以看出,北齐长城材质与前代不同,建筑方法是奇特的 。在我国几千年的长城修筑历史上,土长城为我国早期所筑的长城,即燕、秦、汉、晋长城,石条城砖砌筑长城是明长城,石垒长城则包括北齐、北周、隋长城 。应当说,石垒长城是北齐长城的首创 。
北齐长城的建筑方法独一无二,在修筑北京门头沟、密云等地二百余里的长城时,有的甚至削掉山坡变成边墙,有的用木头做扦子垒起石墙,并建筑军事据点五十余处 。
门头沟区境内目前发现的北齐长城现存仅7000米,但可以看到这两种明显的特征 。
“斩山筑城”的建筑方式减省了人工搬运量 。清水镇江水河村东灵山长城的东南段和雁翅镇房梁村长城,这两段墙体原来是两段自然山脊,用人工砍凿削劈后得到的山石进行垒砌,以巨大的山岩进行连接 。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如今已经坍塌的墙体,全部是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山石构成,远远看去,好像是一道山脊被刀斧切成碎豆腐一般 。东灵山长城墙长约1500米的山脊被分成9段,那些墙体的块石一看就不是从别处运来的,而是山脊原来所有 。
“断谷起障”的建筑方式则增加了人工搬运石块与夯筑垒砌的工序 。“断谷起障”通过人工垒砌墙体横断山谷形成屏障 。通过实地考察,这种方式形成的墙体,做工要比“斩山筑城”的墙体形制精细些 。一般先要夯平墙基,接着用碎石和土为墙芯,外面包以块石进行垒砌 。
凡断谷起障均采用黄栌木为城杆,其木材采自山西黄栌岭 。宋末济南人周密写的《癸辛杂识》对此赞叹道:“长城之房居人以积雨后,或得坚木于城土中,识者谓名黄栌木,乃当时用以为城杆者,性极坚劲,不畏水湿而耐久,至今一两千年,犹有如楹(柱)者,以之为城杆最佳,盖筑城无以为杆不可 。”
始建古北口、司马台长城 北齐修长城投入规模超秦朝
北齐长城给明长城北京段的修建打下了基础 。
北齐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王朝,而修筑长城的里数之长,动员的人力之众,修筑的次数之多,为历代所罕见 。
史料记载,北齐长城所用人力物力,大大超过之前各个朝代 。秦始皇修筑出中国历史上名头最响的秦长城,不过派大将蒙恬率30万人 。北齐疆土、人口尚不及秦朝一半,派出的人数却是秦朝的6倍,一下子派去这么多人修长城,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大超过以往各朝代 。
当时,北京地界修筑长城,都以夏口(今南口)为节点,有其军事防御的深远意义 。今天的居庸关,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造而成 。
密云司马台长城也是北齐长城的重要关口 。明万历年间重修时将大部分北齐长城叠压在明长城底下,现仍存一段偏离明长城的北齐长城,断断续续约六七里,起于司马台关门西山脚下,沿山脊在后川口与明代金山岭长城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