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将领毛文龙?( 二 )


《满文老档》的发现在《明史》修成之后 , 修史者或未掌握这一情况 。毛文龙被诛后刘兴祚(刘爱塔)被袁崇焕任命为四协统领之一 , 刘以一新降之将(刘逃至皮岛在崇祯元年九月)而受重用 , 非有大功不可 , 其向袁崇焕告密或实有之 。四、崇祯二年(1629)十月后金兵入大安口 , 到底是不是毛文龙被杀后失却牵制所致 , 目前研究者尚未有明确结论 , 这关系到揆理度势 , 毛文龙即使有通敌迹象 , 当时该不该杀的问题 。《明史 袁崇焕传》认为文龙伏诛后 , 饷银虽增 , “然岛弁失主帅 , 心渐携 , 益不可用 。”又曰:“文龙既死 , 甫逾三月 , 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颇以文龙伏诛为后金兵入侵的前因 。毛文龙把与后金的通款付诸实践的到底有多少 , 在通敌的同时还有没有牵制之力 , 尚需探讨 。
毛文龙在皮岛所为 , 《明史 袁崇焕传》的评价大体恰当:“顾文龙所居东江 , 形式虽足牵制 , 其人本无大略 , 往辄败衄 , 而岁糜饷无算;且惟务广招商贾 , 贩易禁物 , 名济朝鲜 , 实阑出塞 , 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 , 有事亦罕得其用 。”当然 , 他虽劣迹斑斑 , 也不必全盘否定 , 周文郁《边事小记 毛大将军纪略》谓毛文龙“顾丙寅(天启六年 , 1626)以前 , 则功浮于过也” , 丁卯(天启七年 , 1627)灯节前 , 后金攻铁山 , 文龙幸免 , “奴复破
朝鲜黄海等四道 , 自是知龙不能大有为 , 龙意气亦从此尽灭 , 凡诸情事 , 不无虚饰 。自丁卯后 , 则其过浮于功也 。总之 , 其人不学无术 , 且不置一正人于左右 , 雄视海外 , 夜郎自大 , 信口而谈 , 不识忌讳 , 其迹固有可诛者 , 惟是赤手创东岛 , 不二三年间 , 有众数万 , 招摇偷劫 , 亦自成其一种伎俩 , 设当日姑且置之 , 未辄有害 。”周文郁为袁崇焕部将 , 对袁被逮杀颇以为冤 , 为时论中不多见者 , 但观“设当日姑且置之 , 未辄有害”之论 , 虽以袁为冤但不以杀毛为快 , 则态度尚属客观 , 他虽不知毛文龙通敌之情 , 但划其功过于前后两段仍有可取之处 。
我们再看小说所写 。《辽海丹忠录》为毛文龙辩冤的态度十分明显 , 常针对“诬陷”展开情节和发表议论 。创作方法上与《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类似 , 回目下标明起讫时间、奏疏、战利品数等史料较多 , 史传色彩较浓 。《镇海春秋》史传色彩略淡 , 小说成分增加 , 多推测、点缀类描写 。不过两书都旨在歌颂毛文龙 , 在史料与艺术的处理上基本相同 , 这里择其大要 , 具体看一下小说是如何把毛文龙塑造成一位抗敌英雄及其与史实的反差 。
一是对功绩的夸大与渲染 。毛文龙白手创皮岛并以之为据点 , 曾多次袭击后金 , 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 这些胜利成为小说铺排的重点 。
镇江之役可谓毛文龙初出茅庐第一功 , 由是役而授副总兵 , 奠定了他以后军事生涯的基础 。《辽海丹忠录》所述战斗经过与《边事小纪》所载大体相同 , 唯写毛文龙率兵攻镇江与史不符 , 实际是陈良策自擒佟养真以献 , 后发现文龙船仅三只 。小说渲染战斗过程 , 认为乃以少胜多、气夺敌胆的夜袭奇功 。此役于辽东屡败之余自然鼓舞人心 , 但过早暴露目标 , 破坏了熊廷弼三方布置策略 , “王化贞自谓发踪奇功” , 而熊廷弼视为“奇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