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妻子是谁?邵飘萍和祝文秀的爱情故事( 二 )


在日本时,邵飘萍常寄一些他的照片和小玩意儿给她,托同乡陈和尚来看望她 。听陈和尚说她生活不好过后,就特意写信说他身体生病了,叫她前往日本 。
第二次赴日本避难期间,是邵飘萍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在半年时间中,他研习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研究》等跟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著作 。他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就是当时完成的 。
刘秀瑾老人说,在日本期间,邵飘萍和祝文秀借住在大阪的一个寺庙内 。这座香火不盛的寺庙由一对夫妻掌管,仅有三间客房,他们就租用了两间,一间用作卧室,一间作书房,月租金20日元 。那里离邵飘萍上班的《朝日新闻》颇远,之所以住在小庙内主要为了考虑到那里房租便宜 。由于收入少,夫妻俩每日的租金仅限一至二日元,每餐仅一碟小菜 。有一次,邵飘萍想给祝文秀开开荤,带她去一家中国饭店吃饭 。只点了三样菜却花了40日元,吓得他们再也不敢下馆子 。
但在精神上,他们是富足的 。从祝文秀留下的珍贵照片中可以看出,光书架上所摆放着的书刊就有170多种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进步书籍,还有《社会主义社会学》《社会改造之原理》《世界大革命史》等,均为日文 。
在邵飘萍影响下,祝文秀还学习了日语 。离开大阪时,她已能跟日本人对话和看懂书中的一些文字 。解放后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她还能用日语跟采访人员对话 。
祝文秀一生未改嫁
1926年4月,邵飘萍被军阀枪杀于北京天桥后,祝文秀的人生也随之发生改变 。刘秀瑾老人说,在好友张季鸾的帮助下,祝文秀带着母亲徐三姐辗转在天津、上海等地,最后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她们回到老家无锡西塘村 。邵飘萍遇害时,祝文秀只有30岁,不少人劝她改嫁,但都被她一口回绝了,说“我遇不到邵飘萍这样的人了” 。邵飘萍遇害后第二年8月的一天,祝文秀隐隐约约听到家门外有婴儿的啼哭声 。打开门时,她母亲已将遗弃在地上、哇哇大哭的一个婴儿抱在怀里,“你一生不曾生育,把他抱回家后也好有个依靠” 。听从母亲的意思,祝文秀就将婴儿取名为祝韶华,“韶”和“邵”谐音,以示对邵飘萍的一种纪念 。
在西塘村,祝文秀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长大后,祝韶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得知养父邵飘萍跟毛泽东有过交往,还是毛泽东的老师,祝韶华就几次请母亲给毛泽东写信,祝文秀说:“不能靠先人的牌子要这要那,你当教师不是已经挺好了吗?”受“文革”等影响,北京新闻界和文化界已没有人提起祝文秀这个名字 。刘秀瑾老人说,1982年4月,上海《文汇报》刊发了一篇消息,提到邵飘萍被追认为烈士、骨灰即将安置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其中只提到邵飘萍另一位妻子的名字 。
看到这篇消息后,祝韶华就将此事告诉母亲祝文秀,再度勾起老人的追思 。赴北京参加邵飘萍骨灰安放仪式已不现实,刘秀瑾就偷偷跑到镇上买了一只绸缎制成的小花圈,写了“邵飘萍夫人祝文秀”字样的纸条一并装进一个盒子内,寄往文汇报,请文汇报社转交给北京有关方面 。打开盒子,大家都感到惊讶:在无锡怎么又冒出一个邵夫人?经从北京至无锡层层调查,无锡民政部门确定了她的烈士家属身份 。邵飘萍遇害后,不少遗物均被封存在京报馆的一间房间内 。但几经折腾,这些东西已大多不知去向 。而经历“文革”,安放在其他家属那儿的遗物也所剩无几,就连邵飘萍生前的图片都找不到 。但由于偏居一隅,在祝文秀那里,不少珍贵历史资料却躲过了浩劫 。这些珍贵遗物包括“邵飘萍牺牲后的十张丧事照”等47张图片,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名单等,为研究邵飘萍革命的一生提供了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