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远方大姐姐”送来生命的光

一年半时间,22封信,将两个女孩的生活紧紧相连。她们一个是贫困家庭女大学生,另一个是湖南大山深处的留守女童。
参与和偏远山区留守儿童一对一通信公益项目,对高德荣而言是一个慎重的决定,同样成长于贫困家庭,她深知他们的自尊有多脆弱。
她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父母都是智障患者,没有劳动和生活能力,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全家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操持。幼时的记忆中,奶奶每天拄着拐杖出门乞讨,要来的食物就是第二天一家人的口粮。
12岁时,爷爷因病去世。暑假,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一份缠铜线圈的工作,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64.8元。当她把工资拿给奶奶时,奶奶心疼地哭了。
中考前两周,父亲手术住院,她一边陪护一边上学,晚上就在护士站借着灯光学习。一个月后,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市重点高中。
父亲因车祸去世。她一边照顾极度伤心、滴水不进的奶奶,一边为父亲操办丧事,短短一星期,瘦了近10斤。那一年,她16岁,奶奶84岁。
高德荣考入聊城大学后,妈妈被安排进福利院。凭着一贯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高德荣成了班里的“学霸”。尽管命运多舛,她依旧乐观开朗,成长路上得益于很多关爱,感恩的她一直想着如何回报。
对于公益书信项目,她经过半年认真观察。在通过培训考核后,她提起笔,“走”进留守孩子的世界。2019年9月,高德荣等来了1000多公里外湖南山区的第一封信。“远方的大姐姐”——看到这样亲切的称谓,高德荣心头一热。信只有寥寥几行,这个叫阿晶(化名)的初一女孩告诉高德荣,父母和姐姐都在外打工,自己和妹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自己不太爱说话,最大的理想是进城工作,给家里人买一座大房子。
她寄去了热情洋溢的3页纸的回信,分享了自己曾经也不善言辞的经历,是初中班主任经常找她谈心、鼓励,最终让她敞开心扉,变得开朗起来。“试着多和身边信任的人交流,不要总是一个人待着。”她耐心开导。
“其实刚开始时,我是有挫败感的。”高德荣回忆,前几次通信,不论自己写几页,阿晶的回信只有短短几行,最多半页,语气平淡,“我想,她也在观察这个大姐姐值不值得信任”。
转折发生在阿晶一次谈起喜欢的明星,得到高德荣的附和及肯定,小女孩终于卸下心防,和远方的大姐姐说起知心话。
“姐姐,大学生活好有趣啊,可是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大学一定不是唯一的选择,你为了理想而愿意去努力,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将来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照样可以实现理想。”
“我不想告诉别人,但我相信你。”
看到阿晶的回复,高德荣热泪盈眶。
一年半时间里,她明显感觉到阿晶在一点点变得乐观,她坦言自己也收获了成长,“如果我小时候有这样一位大姐姐时常关心、开导,我一定会比现在更加乐观。”
如今,高德荣已被顺利保送至山东大学读研;通信公益项目结束后,她仍和阿晶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有趣的生活。
“生活中不会有过不去的坎儿,问题来了,总会有办法,要坚信总有希望的光”——这是寄给阿晶的信里,高德荣写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她最爱说的话。
【 邢婷|“远方大姐姐”送来生命的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6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