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井头山:考古发现“河姆渡之祖”,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 河姆渡中国之最( 二 )


然而,在孙国平的心中,真正想找到的答案却始终遍寻不及 。直到2013年10月,见到了交到他手中的那包东西 。
孙国平在查看遗址中出土的破碎陶片 。雷册渊 摄
“是什么让你立刻判断出这包东西与众不同?”后来,很多人问过孙国平这个问题 。
“贝壳,是贝壳 。”孙国平说,“那些陶片一看就知道是七八千年前的东西,这不足为奇 。但陶片和贝壳同时出土,不仅河姆渡、田螺山没有,整个长三角地区也从来没有发现过 。”
诚如孙国平所言,在中国近2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及近海岛屿上,曾经发现过上百处古代贝丘遗址(指古时在沿海或湖滨地区居住的人类所遗留的贝壳堆积遗址,其中往往包含有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早的形成于6000多年前,晚的也在3000多年前形成,它们记录下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筚路蓝缕的生活状态 。
然而,6000多年以前的贝丘遗址几乎没有发现,长三角地区更是没有发现任何贝丘遗址 。这些谜团与孙国平心中的疑问一起,都将随着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逐渐找到答案 。
【海洋家园】
7年后的今天,井头山遗址中发掘的贝壳数量已经从当年孙国平手中的几个变为了“不计其数” 。在最深处距离地面10米的基坑里,标尺指示的不同年代的文化层中,层层叠叠的贝壳依然清晰可见;不远处的临时板房门口,码放着装满各类贝壳的大塑料箱,足足码了4层;库房里,清理出的各种贝壳被分门别类,摆满了一整个长桌……自井头山遗址面世以来,最为媒体和到访者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这些被发掘出来的成吨的贝壳,有人还将其戏称为“史前海鲜盛宴”“史前大型吃货现场” 。
不同文化层中埋藏的贝壳清晰可见 。雷册渊 摄
据考古专家们分析,在井头山,远古先民们将食用贝类后剩下的壳作为生活垃圾集中倾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座座“小山丘” 。贝壳堆积最厚的地方超过2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蚶,还有蛎、螺、蛏、蛤……
由此,井头山遗址成为浙江境内首次发现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甚至有专家指出:“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创造的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 。”孙国平说,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洋家园” 。
不过,时至今日也鲜少有人知道,为了找寻发掘这些“最深”和“最早”,考古专家们经历了怎样的一波三折 。
当年,王家两兄弟送来东西时,只说是在“三七市镇东边的工地上捡来的”,却没说明具体地点,也没留下姓名和电话 。考古队员们只能根据仅有的线索寻找,凡是动了土的地方,就进去查看 。找了一个多月,才终于找到了这片尚未动工的工地 。
征得业主同意后,孙国平带领考古队员开始试挖掘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遗址埋藏之深,超过了中国以往的所有发现 。
考古队员和工人们干了整整10天,掘开了一个长5米、宽3米、深3米的大坑,却一无所获 。更糟糕的是,因为坑内土质松软,如果继续深挖,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 。
孙国平决定改用在田螺山考古时常用的不锈钢细探杆来钻探 。探杆压到地下7米时,再也压不下去了 。手感和多年来的考古经验告诉孙国平,探头触到的硬物不是岩石,不是骨头、陶片,而是贝壳 。
井头山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大量贝壳 。雷册渊 摄
此后,他们又找来机械钻孔设备,钻探出了贝壳、动物残骨、陶片、骨器……根据遗物的埋藏深度和形态,孙国平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历史超越河姆渡的遗址 。但要得到印证,还要进行科学检测 。考古队员们将这些出土的遗物分别送到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实验室、美国贝塔实验室、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等权威机构进行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