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净慈寺( 三 )


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净慈寺

文章插图
净慈寺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于开国伊始,在金陵(明代京城、今南京)钟山天界寺举行“无遮大会”,招揽佛门弟子,两浙名僧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净慈寺愚庵智及名列榜首,但他自称老病,未能参加大会和奏对 。于“无遮大会”第二年(1372年),明太祖又于金陵蒋山寺举行“广荐法会”,命各地举荐高僧集会点校藏经,净慈寺由清远怀渭、逆川智顺两代住持参加,逆川还升座说法,明太祖亲临加以慰问 。在此同时,明太祖曾下旨召中天竺名僧季潭宗泐赴京封为左善世师,但宗泐对明王朝限佛等措施颇具戒心,于是急流勇退,辞官返杭住持净慈寺,由此开罪朝廷 。当时,由于元末兵乱,净慈寺寺宇破败,宗泐只能倾其筐箧筹资修葺,而朝廷不予置理 。宗泐与工匠商议动工时,忽然寺监又涉讼累及宗泐,被迫将修寺集资代偿,从此无力修缮 。最后,宗泐也和愚庵智及一样,被朝廷迁往外地终老 。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决定举荐“耆硕名僧”住持江南名剎,先后命中竺无旨可授(号休庵)和德隐普仁住持净慈寺,他们都以净土法门为佛事,弘扬延寿、圆照“净土之业” 。德隐在奉旨继净慈寺法席入院时讲法,日夜环听者达万人,都表叹服 。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同庵易简主净慈寺,他募化集资,聚铜二万余斤,葺殿治钟,栽竹植松,不数年寺宇为之一新 。史称“两山阒寂之秋,独南屏成此宏伟” 。为此,明太祖封其为僧录司左善世师,奉旨清理全国寺僧,徵集高僧住金陵善世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寺毁,由祖芳道联募化重建,使殿宇堂室金碧交辉,深受讚赏 。明成祖永乐初期,朝廷篡修《永乐大典》,净慈寺祖芳道联和希古师颐都奉诏参加了修典 。永乐四年(1406年)徵召祖芳为“释教总裁”,他博通经典,纂集有方 。明成祖重其声望,命他到各地名剎徵集古代文物彝器归朝,得朝廷封赏;藏典校定后,又赐佛像等物 。翌年,礼部奏请命祖芳赴五台山大祐国寺,祖芳宣称“吾世缘殆尽”,三日后趺坐而化,朝廷对此甚为惊奇,命工部备龛由僧录司奉灵骨归葬南屏,礼仪隆盛,礼部尚书胡濙盛讚祖芳,称其:笃意禅学,废寝忘食,用志精专,由是智藏豁开,词源涌出,随机问答,辩若悬河,同袍无出其右者 。在修典中,希古师颐也曾居第一座,至永乐十六年(1418年)住持净慈寺;他开堂阐法时,佛徒甚多,时称“灵山再会”,很得人心 。明永乐年间,因杭州高僧道衍(即姚广孝)助燕王靖难复国有功,明成祖即位后封其为上柱国,太子少师荣国公,道衍虽居高位,仍不忘禅事,上朝冠带,下朝僧服,佛学着述甚多,并常来杭州各寺参佛,特别与净慈寺止庵德祥,祖芳道联等均为同参佛友,对杭州市佛教发展也很有影响 。永乐年间,净慈寺曾有一件历史疑案,始终没有定论 。明惠帝朱允炆因年号“建文”,故也称“建文帝”,当燕王朱棣率靖难军进军金陵时,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或说已死,或说出逃 。至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闻知净慈寺有僧在篡修文典,即征其为“释教总裁”,迁住五台,而此僧却悄然隐遁不知去向,后人传说此僧即隐匿于净慈寺的建文帝,并有其画像为证 。此说虽不足信,但杭州名僧溥洽(时已徵召为右僧录司)却因此涉嫌助建文帝国出逃,先后系狱十五年 。明正统年间,朝廷认为自设善世院后,在该院阐佛弘法的大多出自净慈寺高僧,于是明英宗于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下旨,将《大藏金经》(共四龛)赐藏净慈寺,并颁有《护藏敕》称: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行天下,用广流传 。慈以一藏安置浙江杭州府净慈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讚扬,上为国家祝馨,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 。敢有违者,必究治之 。自此佛门修学之风又盛 。景泰二年(1451年)寺僧南宗广衍特在雷峰塔旁临湖建藕花居,作为归老退居别业,林亭幽雅,夏荷飘香,他长期在此研修佛学大典 。成化十年(1474年),住持古渊智源,“倡新寺宇,开堂说法,四方僧衲,奔集参请”,常有数百人来此听法,并修葺殿堂,弘扬净慈宗风 。时人赞称:“自五代(道)潜、(延)寿两师而下,至师(智源)百代相继,法席益盛 。住持得人,是不特有功山门,实有功《宗镜录》者” 。明代后期,海盗倭寇屡屡侵扰,饑荒连年,致使寺庙不宁 。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岛夷连结倭寇自海盐登入侵犯杭城,时浙江按察御史胡宗宪统率军民出城拒敌,在湖墅一带战死数千人,又调集广西、山东、湖广和浙江括苍山区精兵万余人,屯兵于临湖大剎,净慈寺驻兵三千人,此时寺庙成为兵营,僧徒窜伏林莽 。倭寇围城时,巡抚李天宠下令废寺庙大钟溶为兵器,又恐寺庙屯驻倭寇,準备烧毁沿湖佛寺 。当时净慈寺住持了然道富头顶“敕建净慈禅寺”匾额,泣跪于辕门,几经哀求才倖免烧毁,而昭庆等寺已成灰烬 。如此戎马纷纭,征鼓喧杂几十年,才得平息,而南屏乔松修竹全被砍伐,寺宇破败不堪 。遂后又遇连年饑荒,特别是万曆十六年(1588年)时,杭城大荒,米价昂贵,杭城市民在上竺挖“观音土”和树皮充饥,“树无完肤”,饿殍难以数计,当时内监孙隆出资命净慈寺施粥赈济灾民,日施粥米十石,经六月至八月的赈灾,杭城有半数市民得以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