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青花瓷( 二 )


清雍正青花瓷

文章插图
雍正雍正时期,瓷器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大量的西方商人来到广州,希望直接与中国贸易 。据国外有关档案记载,1728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31年丹麦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32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年销到荷兰40万件中国瓷器,运到法国的有6.8万件 。胎釉雍正官窑青花的胎骨晶莹洁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饭状 。胎壁薄而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 。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 。民窑高档瓷与官窑瓷胎基本接近,很难发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 。
清雍正青花瓷

文章插图
故宫藏清雍正青花夔凤纹双陆尊典型的官窑青花釉呈青白色,纯净润泽 。釉薄而精纯,釉中密含气泡,且大小气泡混杂套叠,有的釉表见细橘皮纹 。有些民窑青花为粉白釉,胎釉结合处无火石红 。部分民窑青花的圈足上涂抹一层黄色护胎釉,与纯净润泽的青白釉交映成辉 。青料雍正青花呈色有纯蓝、灰蓝和青紫三种 。灰蓝色是典型的民窑粗器,青紫色的多属民窑仿明作品,标準的雍正官窑青花呈色极为纯正,洁净无瑕,有深浅不同色阶,略见晕散 。
清雍正青花瓷

文章插图
清雍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青料发色有三种 。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与康熙时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蓝中带紫,多採用上等浙料绘製官窑青花;仿宣德青花发色青中有黑褐色疵点,略有晕散,官窑仿宣德青花瓷发色幽静而匀润,雍正早期有康熙时期的指捺纹特徵,中后期比康熙时期发色更加淡雅,蓝中带有藏青色点;深沉的淡蓝色泽,色沉釉底,发色稳定雅丽,具有典型的雍正特点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瑯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 。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器型圆柔纤丽,修长俊秀,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 。雍正青花善于博採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鍊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 。雍正官窑中期开始基本不再製作康熙时期的观音尊、棒槌瓶、马蹄尊、凤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 。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创新器型如琵琶尊、灯笼尊、牛头尊、四联瓶、贯耳斜肩大瓶、贯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 。仿永乐、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莲大盘、鸡心碗、缠枝莲碗、执壶、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製作规整,造型细巧,打磨精緻 。其中缠枝莲大盘、一束莲大盘是雍正时期仿得最多的,质量超过永宣时期 。
清雍正青花瓷

文章插图
故宫藏清雍正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 。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 。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 。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 。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