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投江自杀?才不是因为楚怀王不爱他( 二 )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 。屈原说,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 。他诞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抱着对他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 。“原”也是他的字 。因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开阔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则”互为表里 。
【屈原为何投江自杀?才不是因为楚怀王不爱他】虽然是楚国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国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离开,他却在感情上无法抛弃楚国,当祖国亡于秦人之手,他选择了以身相殉 。
原因二:
为想要完美而死 。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 。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扇醒,终于投江 。
原因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此说以近人曲沐为代表 。他认为“屈原的自杀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击中而毁灭” 。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 。
面对楚怀王、顷襄王这样的昏君,其抱负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害,因而愤感不平,屈原是战国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位别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坚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对自身“内美”、“修能”的不可动摇的认知,义无反顾地坚持理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 。
原因四:
为救顷襄王而死 。这是一种较为新奇的说法 。起源与一个民间传说:怀王死后,楚国已经变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击,而那时候的秦国经常对楚国进行侵犯,终于攻占了郢都 。倾襄王在被秦国追杀的过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罗江附近的屈原,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扳回一局,重振楚国 。然而秦军得知倾襄王的想法后追随而来,屈原为力保倾襄王,便与他交换衣服当着秦军的面跳下汨罗江,襄王获救 。
原因五:
以死震醒昏君 。此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 。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 。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有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 。
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 。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
原因六:
是楚国人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 。后来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的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了 。项羽当时也并非全无退路 。史书上说: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栏目说过:项羽的兵败自刎,其实也是楚人风气使然 。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仪 。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国莫敖屈瑕曾率兵讨伐罗国,因骄傲轻敌而败北,结果他自缢于荒谷,而随从他的群帅们则将自己囚禁于冶父以听从楚王的刑罚 。屈瑕曾多次为楚国立功,结果一次兵败就不能不自缢以谢国人 。再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与巴人作战不利,回国时,掌管都城城门的鬻拳却不让文王入城 。文王不得已,整顿人马去讨伐黄国,仗是打胜了,可惜回来的路上病死了 。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杀相殉 。可见在楚国,即使君主丧师辱国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又如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君主 。他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要他割地称臣 。怀王至死不从,最后病亡于秦 。据司马迁《楚世家》说,楚怀王死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国而同情楚怀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