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为何消失于宋:宋代以文制武的政策抑制发展( 三 )


这一系列禁令 , 涉及面极广 , 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 , 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 。据《宋会要辑稿·兵》里记载:“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 。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 , 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 , 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 , 并皆着袴 。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 , 川陕路险 , 全用此刀开山种田 。今若一例禁断 , 有妨农务 , 兼恐禁止不得 , 民犯者众 。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 , 为农器者放行 。乃可其请 。”
而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 , 由于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不断兴起 , 宋徽宗为进一步控制兵器在民间传播 , 规定“私置博刀及炉户辄造 , 并依私有禁兵器法 。见有者限一月赴官首纳 , 限外罪赏依本法 , 仍令诸路提刑司行下所属州县” , 同时下诏“禁民间结社祠渎神、私置刀楯旗幡之属”(《宋会要辑稿·刑法》) 。而所谓“博刀” , 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 , 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宋刀一种小考——朴刀》) 。
在这条禁令里宋廷不仅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 , 甚至连其制造者(炉户辄造)都要入罪 , 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 无疑是相当致命的 。
相对而言 , 隋唐府兵的参战武器和马匹是由府兵自备 , 对于民间的武器管制相对宽松 , 而对府兵而言 , 保命杀敌的东西自然有多好就要弄多好 , 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唐刀的繁荣 。
2、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此外 , 由于对前朝五代十国战乱的深恶痛绝 , 宋代皇帝和士大夫们认为 , 武将位高权重则会骄横难治 , 有藩镇割据之患 , 因而对武将无端猜忌 , 通过文臣主兵 , 宦官督查和阵图钳制的手段抑制武将权利 。
经过朝廷有意的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 , 当时社会上的尚武风气为之一变 , 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 , 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 。民间甚至开始有“好男不当兵 , 好铁不打钉”的俗语流传 , 可见当时社会中“重文轻武”风气的流行 。著名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
当整个社会都不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 修我甲兵 , 与子偕行”为傲 , 不以“感时思报国 , 拔剑起蒿莱”为荣 , 不想“功名只向马上取” , 不思“男儿本自重横行” , 而只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之时 , 就从根本上阉割、终结掉了武器的继承、延续和发展 。
PS:唐刀 , 本身不过是一种古代冷兵器罢了 , 以锋利论 , 估计还不如现代的电动切纸刀 , 更不要提Strider战斗刀等等的现代战刀 。但是 , 胖子认为 , 我们之所以会缅怀 , 会惋惜 , 是因为唐刀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决死杀敌 , 开疆拓土的尚武精神——“守望故土 , 志在四方;丈夫蓄志 , 女儿英傥;陌刀为节 , 玄甲为裳;马蹄踏处 , 即为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