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气灵光兼有之:缪钺致钱鸿瑛论学函札百封 嘉树学长80条历史之最( 四 )


在缪钺自陈词作风格步武晏几道和姜夔之前——“自度才性所近 , 受晏小山、姜白石沾溉者为多 , 然亦不欲以此自限也”(缪钺《冰茧庵词说》 , 写于1983年4月 , 未刊手稿) , 钱鸿瑛即敏锐感知缪钺诗词“有白石的风格、义山的情韵” , 被视为“造微之论”(1983年3月20日函) , 显现出对词作的机敏直感 。不过 , 在诗词赏析方面 , 两位学人亦有天性禀赋和治学路数上的不同 。钱鸿瑛重词心灵感 , 自言“不喜考证”(1983年3月20日函) , 而缪钺兼具文史之才 , 其诗词研究多得益于乙部之学 , 主张用文史互证之法研治学术 , 究心古人年谱之学 , 所撰如《〈遗山乐府〉编年小笺》《杜牧年谱》等皆将作品与作者生平际遇相勾连 , 未曾凿空立论 , 故其议论皆精密质实 。所以他曾分享自己的治学经验 , 建议钱鸿瑛多读王国维、陈寅恪之书:“从上月数日谈话中 , 我对你更有深一层的了解 。你很有才情、识见 , 但是学力尚欠深厚 。你今后应当发挥所长而弥补所短 。我劝你多读王静安、陈寅恪两先生之著作 , 对你将有很大的启发之益 。”(1986年6月6日函)认为唯有将作家作品置于具体的时空语境之中 , 方能不滞于虚 , 斩获精义 , 但他也反复强调 , 考证只是方法和手段 , 切不可本末倒置 , 为考据而考据 , 因此他虽服膺戴震和章学诚 , 对高邮王氏等则持有保留意见 。
众所周知 , 缪钺曾与叶嘉莹合作撰著《灵谿词说》 。钱鸿瑛也曾提出与缪钺合作撰写一部词学论著 , 缪钺亦表赞成 , 可惜因种种原因终究未能实现 , 不得不说是一桩憾事 。先是 , 缪钺历任中学国文教员、师范学校国文教授 , 抗战期间受聘于浙江大学中文系七年 , 又应华西大学之聘 , 任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 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 , 后改任历史系教授 , 其科研工作和招收学生亦从古典文学转向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 。但是 , 兼治文史且不辍吟咏的缪钺仍常思古典诗词专业的学生有以教之 , 只因受到学科划分跨系招生规定的掣肘而未能如愿 。上世纪80年代初 ,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联系缪钺修订其早年 《杜牧诗选》 , 但此事因无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从旁襄助而一度迁延 。缪钺与钱鸿瑛就古典诗词研究诸题的通函 , 某种程度上不啻是他长期以来想要传授古典文学心愿的履践 , 或许也曾些许减少他的遗憾 。
1981年 , 出席杜甫学会会议时叶嘉莹与缪钺教授(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转引自《中华读书报》)
缪钺偏重晏几道词 , 亦喜其为人之坦荡而不世故 , 认为在钱鸿瑛有相似之处:“我常觉得 , 你的为人与晏小山相似 。‘文章翰墨 , 自立规模 , 常欲轩轾人 , 而不受世之轻重 。’此其可贵者也 。‘既信任 , 终不疑其欺己 。’则未免过于天真 。”(1989年11月26日函)钱鸿瑛曾指出缪钺《读〈柳如是别传〉诗》“实质方面多些 , 欠空灵蕴藉”(1987年1月6日函) , 缪钺亦在覆信中为之细密诠释 。缪钺曾思考常州词派 “以无厚入有间”当作何解的命题 , 并就“何谓‘有厚入无间’与‘无厚入有间’”(1987年8月5日函)这一问题 , 当时曾分别致函杨联陞、叶嘉莹和钱鸿瑛 , 在捕捉其学术思考轨迹的同时也凸显了师友论学之益 。缪、钱两人皆胸襟宽广 , 亦复坦诚相待 , 互为诤友 , 通函中亦可以见出二人切磋琢磨、恳谈相长之意 。钱鸿瑛曾撰 《试论孤独者》一文 , 就鲁迅塑造的魏连殳形象畅论知识分子的时代个性 , 显现出对知识分子命运及前途的深刻求索 。如前所述 , 因当时学术出版事业颇有趋利之风 , 缪钺伤感于“士之不遇” , 屡屡安慰钱著当如 “精金美玉”不致淹没 。他对钱鸿瑛的赏识超拔也出于引为同调的深沈之思: “我之所以能赏识你也并非偶然 。我由于多年教书育才之经验 , 从你的来信与著作中(虽然那时尚未晤谈) , 已经看出你的特立独行的品格与学识 , 这正是我所欣赏的 , 所以决心奖勉帮助你使你成名 , 如卞和观璞而识荆山之璧 。” (1990年1月16日函)在出版《周邦彦研究》之后 , 钱鸿瑛本拟撰写 《秦观词艺术探索》 , 但考虑到秦观词的研究成果已很丰富 , 遂决定转向当时仍少人问津的吴文英词研究 , 并最终撰成 《梦窗词研究》一书 , 原因即是周邦彦词为北宋词之集大成者而吴文英词为南宋词中最富丽精工者 , 亦可见出其踽踽独行的向学之志 。对此 , 日本著名词学研究者村上哲见也曾对她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研究选择和治学道路表示钦敬 。缪钺所给予的鼓励和扶持也有基于此:“希望你有坚强的毅力与旷达的襟怀 。我平生向慕陶渊明、顾亭林之为人 , 即在此点 。”(1983年3月31日函)志同者亦复道合 , 德不孤者必有邻 , 两位学人用实际行动坚守和践行知识分子的崇高风骨和坚韧品格 , 成就了词学史的一段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