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治水”治水里更治岸上 强度和密度堪称历史之最( 二 )


生态廊道建设:
创新性采取“弃土堆山” 利用建筑垃圾重塑地形
站在晋安区牛岗山公园半山坡上,顺着水流南望,溪水潺潺流过鹤林生态公园,最后流入湖泊库容体积超150万立方米的晋安湖公园 。三座公园北山南湖、一水贯连,一起组成集风廊、绿廊、水廊、公共休闲廊于一身的晋安生态廊道 。作为福州市主城区首条生态廊道,其总长2300米,占地面积1710亩,相当于约160个标准足球场 。
“过去这里是福州市郊区城乡接合部,到处都是老厂房、建材城、老旧屋 。”晋安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恬介绍道,从荒山到公园、洼地到湖泊,这里已成为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典范 。当时周围有不少建筑垃圾,外运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增加额外的资金成本,“我们创新性地采取‘弃土堆山’模式,就地取材利用建筑垃圾重塑地形,堆起了牛岗山公园的部分山体 。”张恬说 。
在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院主任设计师高屹看来,在主城区能有如此大规模的生态廊道规划绝对是“大手笔” 。作为晋安生态廊道项目负责人,他坦言,最开始的规划并非如此庞大 。“我们大概是2012年介入前期规划,最早规划是要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商品房开发,绿地的规划就是河道边上的20米绿化带 。”高屹回忆道,意识到问题后,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立即回到总体规划的高度进行调整 。作为对比,十年后建成的生态廊道最宽处达1380米 。“从实际结果来看,规划调整后不仅生态环境更好了,周边的地价相应地也有一定程度提升 。”高屹说 。
位于生态廊道中部的鹤林生态公园,设计团队应用的是2.0版海绵城市理念——溪流型海绵城市 。“原来的规划是一条大概60米宽的河道,河道挡墙的设计非常生硬 。”高屹表示,在对河流的汇水量和日常流速进行仔细测算后,团队发现平常上游来水不多,如果按照几十米的宽度设计,实际呈现的可能是河道常年裸露,“最后决定以常水位设计河道宽度,现在这个季节,最宽的地方大概也就十余米 。”高屹补充道:“同时溪流旁设计成高坡,留作汛期行洪,一旦洪水来临整个区域都是可以被淹没的 。”此外,还在高位、低位分别设计路径以应对水位变化,“洪水来了走上面,平时水少就走下面 。但所有的建筑都会放在洪水位以上,以确保安全 。”
从创新性采取“弃土堆山”,到不断探索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再到变高强度开发为生态廊道规划,最后到十年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背后是福州及时果断调整规划,“大手笔”让绿于民;同时,从顶层设计着手,让山、水、林、河、湖、城在这座山水城市完美融合 。
绿化公园建设:
采用“大树加草坪”建设可进入式绿地 方便市民游玩
习大大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 。如今,漫步福山郊野公园、踏上空中福道、走进串珠公园……绿满福州 。持续推进的“绿化福州”时时刻刻围绕民之所需、真真正正做到造绿为民,正让越来越多的福州人能够“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
“公园大大小小有20来个出入口,实在是太方便了 。”家住福山郊野公园附近的石梓衔告诉采访人员,以前公园的步道不太规整、设施也不全,现在修葺一新的步道长约20公里,各项设施齐全,每逢周末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 。
“福道有点令人震撼 。”7月11日下午,来自山西的郭小姐趁着参加培训的间隙登上福道后不禁发出感叹,“虽然天气有点热,但美景难得嘛 。”郭小姐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