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西博望远镜( 二 )


阿雷西博望远镜

文章插图
 , 使工作波段达到5厘米 。1980年以后 , 又进行了一次改建 , 把天线直径扩大到366米 。1997年的改造使观测频率範围扩展为波长6米到3厘米 , 使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更多的分子谱线 。球面天线直径305米 , 深508米 , 由固定在石灰岩中的钢索网支撑 。固定在地面上的天线可以做得很大 , 其缺陷是不能通过转动天线来对準处在不同天区的射电源和进行跟蹤 。球面天线与抛物面天线不同 , 没有主光轴 , 可以接收来自较大角度範围的天体射电波 , 藉助馈源的移动可以在相当大的天区範围(约20°)扫描或跟蹤 。来自天体的射电波不能像抛物面那样聚集到一个点上 , 而要採取比较複杂的改正镜或线性馈源的方法来收集能量 。为了增加可观测的波段和提高灵敏度 , 最初採用长约28米的线性馈源的方法 , 后来改进为改正镜的方法 。一个重达500吨的三角形平台和可移动馈源臂悬挂在主反射面上空 , 由连在三座高达100米铁塔的18根钢索支撑着 。平台下方悬挂着离主反射面508米的一个圆屋 , 圆屋重75吨 , 直径24米 , 在其中放置了两个反射面(称之为格雷果里副反射面)、雷达发射机和微波接收机 。这两个反射面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反射面 , 其直径分别为219米和79米 。从图6可以看出 , 射到主反射面的天体射电波被反射到第二个反射面然后再反射到第三反射面 , 最后到达接收机屋内的焦点上 , 不同的馈源连线在不同波段的接收机上 , 各个接收机装置在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上 , 可以很容易把所需的接收机移到焦点处 。圆屋可以沿着曲线的臂上下运动 , 这个臂也可以旋转 。圆屋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恶劣天气对小反射面的伤害 , 也可以防止人为的电磁干扰 。观测发现阿雷西博观测站于1963年11月1日正式开幕 , 从那以后 , 有几千位科学家使用了它 , 也迎来了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参观者 。电影明星和好来坞电影製片人也常常光顾这里 , 拍摄了好几部不同题材的电影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类星体、脉冲星以及处在宇宙边缘的其它射电源 。最激动人心的观测成果是1974年泰勒和赫尔斯发现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系统PSR191316 。这是一个双中子星系统 , 轨道周期为7.75小时 。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推算 , 这个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十分强 。引力辐射将导致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明显变化 。泰勒教授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进行上千次的观测 , 获得这颗脉冲星20年的轨道周期值 , 证明观测结果与广义相对论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 , 终于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 。泰勒和赫尔斯一起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这也成为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骄傲 。1991年 , 天文学家沃斯赞和弗雷尔用这个望远镜发现毫秒脉冲星PSR125712的行星系统 , 又一次轰动科学界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 , 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太阳系空间探测和地外文明的搜寻 , 射电望远镜是藉助雷达技术发展起来的 , 而雷达后来也成为直接探测天体的一种手段 , 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雷达天文学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配备了一台强大的无线电发射机 。巨大的天线具有非常高的方向性 , 使无线电波聚集成非常小的辐射束髮射出去 , 定向发射可以使发射功率大大提高 。无线电波碰上固体状物体后会被反射回来 , 但是回波的能量很小 , 需要灵敏度非常高的射电望远镜来接收 。正是由于这个望远镜的特点 , 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雷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