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华夏文明?带您走进最真实的冉闵( 六 )


五、围绕在《胡令》周围的历史疑团
《胡令》是冉闵的历史标签,提到冉闵就必须说到《胡令》 。
我们看看盛传的《胡令》全文,文章洋洋千言着重叙述了西晋灭亡五胡乱华期间,胡人对汉人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汉人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可是也留下来重重疑点 。全文完全引用西晋“永嘉”、“太兴”年号,尤其是“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这样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从一个晋朝汉人的角度来叙述国仇家恨 。文中有“前晋八王乱起”,晋分前后是后代史学家为方便断代史研究而采取的分法,而东晋延续了西晋的国祚,当时的人不可能将晋分为前后 。而最致命的缺陷是,冉闵既然主要是屠羯族人,为什么全文只叙述了鲜卑、匈奴的“残暴恶行”,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主要的敌人羯族?同时,西晋灭亡距冉闵“胡”已经过去三四十年,文中叙述的内容则是西晋灭亡前,五胡起兵初期的惨状,加在一起已经应该有半个世纪,冉闵此时只提五十年前的事,很难让人信服 。
因此我不由得怀疑这篇《胡令》为后人甚至是现代人的“伪作”,但这并不表明《胡令》没有存在过 。事实上《胡令》可能只是一道简单的命令而不是洋洋洒洒的一篇“宣战檄文” 。
“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胡令》本只是一道下发给公务员命令,但由于其中含有“奖励机制”,就不可避免的将胡的范围扩大化,史书上说,一日之中,就有数万颗羯人的脑袋堆在邺城凤阳门的大广场上 。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命令四处捕羯胡,由于以首级诣功,有些长得高*深目多胡须的汉人也倒霉,纷纷被左右邻居、兵士掉以邀赏 。
《胡令》一下,数十万人头落地,直接导致羯族的消亡 。这也使得冉闵被摊上“种族灭绝者”的骂名,但我想提一个大胆的猜想:“胡”恐怕不是冉闵本意,或者说是冉闵一种无奈选择 。
因为在石闵到冉闵的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细小的变化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从石闵到冉闵的过程中,还出现过“李闵” 。冉闵又为什么改叫李闵呢?由于当时的史料不全,有的史书上出现过李闵,有的却只字不提,因此,我们不得而知冉闵改姓“李”的真实原因,但是中国那么多姓氏,冉闵偏要改成“李”,恐怕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而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跟一个人有关,这就是李农 。
前面我们说过,从李农的经历上看,他比冉闵要大得多,可以算是叔伯辈,甚至达得到祖父辈,因此在冉闵对石家人彻底绝望后,为了寻找可以依靠的势力,也为了巩固同盟关系,他完全可能认李农为“义父”而改姓李,李农当然也乐得有个万人敌给他做干儿子 。由于缺乏史料,我不知道冉闵改姓和《胡令》颁布的前后顺序,但是可以想见,知道自己已经成了胡人的“众矢之的”,除了依靠以李农为代表的汉人势力,冉闵又能怎么办呢?
因此,这个“冉闵+李农”模式的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颁布《胡令》成了短时间内赢得汉人支持的最好办法 。而经历过五胡乱华的李农,本身对胡人就没有什么好感,恐怕也乐意见到胡人纷纷人头落地 。
但李闵这个名字之所以没有见诸史书,少有记载,恐怕是因为这个名字叫的时间很短,因为《胡令》下后,冉闵虽受诸胡围剿,但凭着自己神勇无敌,竟然一次又一次打败东西南北诸路强敌,终于在公元350年后赵末帝石鉴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 。但就在冉闵的权力登峰造极达到鼎盛时,一个令人费解是事情发生了,冉闵掉了李农!换句话说,可能冉闵在认了李农这个义父之后没一两个月,两人很快翻脸,因此史书上就不再用李闵这个名字 。